在菲律賓評估超級颱風海燕造成的破壞時,據一些報道稱,該颱風導致多達10,000人死亡,人們對這場災難是否可能是氣候變化的體現的猜測正在升溫。菲律賓代表團團長耶布·薩諾今天在華沙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談判第一天表示,他將停止進食,直到談判代表取得“有意義的”進展。
但是,這場毀滅性的風暴是否可以與全球氣候變化聯絡起來?《自然》雜誌深入探討了證據。
海燕是有史以來測得的最強風暴嗎?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顯然是。海燕的持續風速超過每小時310公里,是有記錄以來登陸的最強熱帶氣旋。之前的記錄保持者是1969年襲擊密西西比州的卡米爾颶風,風速略高於300公里/小時。
這是不到12個月內災難第三次襲擊菲律賓群島。8月份,颱風天兔在呂宋島造成大規模洪水。2012年12月,颱風寶霞造成多達2000人死亡,並在棉蘭老島造成約17億美元的損失。海燕可能很容易超過這個數字:根據彭博行業一位資深分析師的報告,引用Kinetic Analysis Corp.的資料,颱風海燕造成的經濟總影響可能達到140億美元。
如果不是許多菲律賓人聽從了風暴警報並及時逃離危險區域,死亡人數可能會更多。
氣旋、颱風和颶風之間有什麼區別?
在變暖的世界中,此類風暴是否越來越嚴重?它們基本上只是世界不同地區同一種極端天氣現象的不同名稱。這些風暴在大西洋和東北太平洋被稱為“颶風”,在西北太平洋被稱為“颱風”,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被稱為“氣旋”。
這是一個價值百萬美元的問題,目前還沒有科學共識來回答它。風暴從海洋中獲得能量,因此,隨著熱帶海洋上層的變暖,它們會變得更強,甚至可能更頻繁,這似乎是合乎邏輯的。事實上,熱帶風暴的潛在強度確實會隨著海面溫度的升高而增加。然而,海洋變暖的影響可能會被切變風(在不同高度以不同方向和強度吹的風)強度的明顯增加所抵消。切變風往往會阻礙風暴的形成,或者在它們達到極端強度之前將它們撕裂。
總的來說,許多氣候研究人員認為,假設熱帶風暴活動將會增加是合理的。一些證據表明,風暴強度確實有所增加,但僅限於北大西洋,那裡的觀測資料最為豐富。在其他地方,現有證據尚無定論。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在其上次報告 中謹慎地總結了知識狀況如下:
“諸如功率耗散(熱帶氣旋頻率、持續時間和強度之和,用於衡量熱帶氣旋的總風能)等氣旋指數的時間序列顯示,自 1970 年代後期以來,北大西洋呈上升趨勢,北太平洋西部呈較弱的上升趨勢,但對長期趨勢的解釋再次受到資料質量問題的限制。”
模型說了什麼?
全球氣候模型過於粗糙,無法解析相對小規模的大氣擾動,例如熱帶風暴——儘管這些現象在天氣地圖上非常突出。因此,科學家需要從大氣環流的總體模式中推斷全球變暖對風暴活動的影響。
例如,劍橋市馬薩諸塞理工學院的颶風研究員凱瑞·伊曼紐爾使用了一種新技術,用於模擬氣候模型中的大量熱帶氣旋。當應用於六個最先進的氣候模型所描述的歷史和未來氣候情景時,他的方法預測,在21世紀,除西南太平洋以外的所有熱帶海洋區域,熱帶氣旋的頻率和強度都將增加。伊曼紐爾的研究發表得太晚,未能納入上次 IPCC 報告。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這篇文章於2013年11月11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