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內含光"藥物使老鼠忘記壞事

觀看名為 ZIP 的類藥物化合物如何完全消除老鼠的長期記憶

在以精美的技術插圖而聞名的《大眾科學》工作,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展示文章試圖表達的內容的素材。我從未發現比這段影片(如下)更好的例子,影片中一隻老鼠被餵食了一種消除其長期記憶的藥物,並且與電影《暖暖內含光》中描繪的情景非常相似。傑瑞·阿德勒的文章“抹去痛苦記憶”的開頭段落為影片提供了持續的敘述。

老鼠在一個帶有透明塑膠側壁的旋轉木馬上,在一個小房間裡緩慢旋轉。當它透過塑膠向外看時,它會看到房間牆壁上的標記,可以從中確定自己的位置。在某個位置,它會受到足部電擊——或者用實驗者的行話說,是負強化。當這種情況發生時,老鼠會猛地轉過身,不知疲倦地朝相反方向走,因此它永遠不會再次到達房間中的同一位置。它會這樣做直到精疲力盡。

問題:如何讓老鼠停止行走?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請注意,僅僅關閉電擊是不夠的,因為老鼠不允許自己進入危險區域。老鼠需要一種干預措施,幫助它忘記恐懼,或者用競爭的安全訊號來覆蓋它的反應。老鼠的事情就說到這裡。現在想想那些在戰鬥中受傷並患有模糊但真實的症狀群,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 的人。他也將特定的環境或刺激——開放空間、人群、突如其來的巨響——與痛苦的事情聯絡起來。

當他可以時,他會避開這些情況。他和旋轉木馬上的老鼠處於同樣的困境:無法自己發現某些情況現在是安全的。我們如何讓他停止奔跑?旋轉木馬上的老鼠和擁擠街道上的退伍軍人都是痛苦的非凡力量的囚徒,這種力量在哺乳動物、爬行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的大腦中形成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旋轉木馬上的老鼠和擁擠街道上的退伍軍人都是記憶的囚徒,也是痛苦的非凡力量的囚徒,這種力量在哺乳動物、爬行動物甚至無脊椎動物的大腦中形成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當一些研究人員努力解決痴呆症中的記憶喪失之謎時,另一些研究人員正在攻擊映象問題,即如何幫助患者擺脫主導他們日常生活的痛苦記憶——而不僅僅是那些患有 PTSD 的人。一種新興的正規化將恐懼症、強迫症,甚至成癮和頑固性疼痛等多種疾病視為學習和記憶障礙,或者更明確地說,是遺忘障礙。

有些人永遠不會忘記蜘蛛掉進他們牛奶杯裡的那次。另一些人則無法打破某些地點或情況與吸毒之間的聯絡。現在研究人員發現,記憶不僅僅是被動儲存印象的過程。它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細胞水平活動,也是一個持續的心理過程,可以<0xC2><0xA0>透過藥物和認知療法進行操縱。這對戰鬥退伍軍人和襲擊和事故受害者來說是個好訊息。這對未來的歷史學家和人身傷害律師意味著什麼還有待觀察。

對於旋轉木馬上的老鼠,您可以想象不同的方法來消除它的恐懼。您可以讓它走到精疲力盡,並自己瞭解到電擊已經關閉——心理學家稱之為消退的過程。或者您可以嘗試直接修改老鼠的大腦——特別是海馬體,那裡形成和儲存位置記憶。六年前,紐約州立大學下城醫學中心的神經科學家託德·薩克託在布魯克林,在他的前同事安德烈·芬頓的工作基礎上,就這樣做了。他將一種名為 ZIP 的化合物注射到在旋轉木馬上接受過訓練的老鼠的海馬體中,並在兩小時後再次對其進行測試,發現恐懼已被消除。在一名因 PTSD 而致殘的戰鬥退伍軍人身上這樣做,您就走上了諾貝爾獎或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藥物暴利之路。

然後,這篇文章繼續解釋研究人員正在採取的其他方法,以幫助人們忘記或減輕不良記憶。阿德勒的介紹是對影片的總體描述。具體組成部分是

  1. 預訓練:在這段以正常速度五倍播放的影片中,老鼠習慣了旋轉木馬上的生活。請注意用於傳遞電擊的未啟用的扇形區域。

  1. 訓練試驗 8(電擊開啟):現在電擊已開啟,老鼠會避開劃定的紅色區域。

  1. 一天保留:注射鹽水的老鼠(電擊關閉):一天後,注射了無害鹽水的老鼠仍然記得厭惡性電擊,避開了三角形區域。

  1. 一天保留:注射 ZIP 的老鼠(電擊關閉):注射了 ZIP 的老鼠在其大腦中自由地在旋轉木馬的寬度範圍內遊蕩,沒有任何被電擊的記憶。

  1. 預訓練與一天保留:(注射 Zip):並排比較表明,注射 Zip 的老鼠的行為與它第一次受到電擊前的行為完全相同。<0xC2><0xA0>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眾科學,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眾科學'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