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現象週期威脅一些新世界猴種群

一項新研究探討了厄爾尼諾天氣模式如何影響中美洲和南美洲以水果和樹葉為食的靈長類動物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項新研究的結果表明,太平洋的厄爾尼諾現象條件對猴子種群造成嚴重破壞,無論是在週期性的炎熱和乾旱時期,還是在寒冷的餘波中。

該研究發表在10月28日出版的《生物學快報》上,探討了厄爾尼諾年——當週期性的海洋-大氣振盪使熱帶太平洋升溫至高於正常溫度,影響全球天氣模式——與猴子種群及其食物資源豐富程度的波動之間的相關性。這是關於厄爾尼諾現象對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猴子物種影響的第一份報告,其中許多物種受到威脅或瀕臨滅絕。該研究重點關注四個物種:主要以樹葉為生的紅色吼猴 (Alouatta seniculus),以及兩種絨毛猴 (Brachyteles arachnoidesLagothrix lagotricha) 和一種蜘蛛猴 (Ateles geoffroyi),它們的的主食都是水果。

“當我得到結果時,我發現很有趣的是,吼猴的種群數量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同一年下降,而其他三個物種的種群數量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同一年下降”,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哈克生命科學研究所的生態學研究生、該研究的第一作者魯西納·維德霍爾特說。

為了繪製種群數量圖,維德霍爾特和她的導師、生物學家埃裡克·波斯特使用了過去幾十年猴子的年度調查資料。四組靈長類動物學家在巴西、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巴拿馬的地點進行了調查。在一個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的時期,一個由 20 只猴子組成的種群一年內可能會減少多達四名成員。

維德霍爾特和波斯特還參考了另一組可追溯到 1987 年的調查:巴拿馬巴羅科羅拉多島上水果和植物的年度丰度。這些調查讓研究人員瞭解了猴子食物的豐富程度,因為那裡的植被代表了進行種群調查的地區,維德霍爾特說。

正如其他生態學家發現的那樣,維德霍爾特和波斯特發現,水果供應在炎熱乾旱的厄爾尼諾年期間從充足變為在通常緊隨其後的寒冷潮溼的拉尼娜時期(厄爾尼諾現象振盪的冷卻階段)稀缺。這種模式與食果動物種群數量的上升和下降相吻合。相反,雖然葉子在厄爾尼諾現象期間稀缺,但在潮溼時期它們生長茂盛,就像以樹葉為食的吼猴的種群一樣。

這些發現表明,與厄爾尼諾現象相關的天氣變化影響了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猴子種群,並指出食物丰度的差異是種群變化的原因。總體而言,食果動物的數量下降幅度大於食葉動物的數量,維德霍爾特將其歸因於繁殖率較慢。

雖然研究人員只研究了四個地點,但維德霍爾特預計食物供應與種群數量的模式也適用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其他地區。“我估計它會很普遍,因為厄爾尼諾現象對這些地區有廣泛的影響,”她說。

該研究還表明,每種食果物種的多個群體在厄爾尼諾現象結束一年後同時下降。這種同步收縮可能會構成滅絕威脅:如果一個受威脅物種的某些群體仍然數量較多,“較大的種群可以派出遷徙者來‘拯救’正在減少的種群,並使其免於滅絕,”維德霍爾特指出。相反,每個群體都在同步萎縮,危及它們的繁殖和生存能力。

該研究還預測,如果全球變暖導致更強烈的厄爾尼諾天氣模式,猴子種群數量的下降可能會加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