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危機將如何影響中國的汙染?

汙染可能會隨著經濟產出的放緩而減少,或者隨著政府刺激汙染行業而增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全球經濟危機的希望可能在於今年中國變得更加綠色,但長期預測尚不明朗。

中國聲稱,由於國內能源需求下降以及全球對中國製造商品的需求下滑,中國在 2008 年首次實現了五年計劃的汙染目標。經濟學家預測 2009 年國內生產總值 (GDP) 增長將放緩,這意味著中國將進一步減少二氧化硫和其他工業汙染物。

對於發展中經濟體而言,較低的 GDP(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和服務)通常意味著更少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在燃煤大國中國,情況應該如此,但一些專家警告說,政府對能源密集型水泥和鋼鐵基礎設施的大規模刺激支出可能只會減緩該國二氧化碳增長速度。為了防止發展中國家的 GDP 變成更深的棕色,英國首相戈登·布朗和其他人正在敦促世界 20 個最大的經濟體協調“綠色新政”。

聯合國經濟學家預計,中國今年的 GDP 將增長 8%,低於去年的七年低點 9%。如果歐洲和美國的經濟衰退加深,中國今年的 GDP 可能會增長 7%。

“經濟肯定在放緩,但我預計排放量不會下降,尤其是在中國的經濟刺激計劃旨在透過建設走出困境的情況下,”總部位於北京的新碳金融分析師約翰·羅曼凱維奇說。

中國 5860 億美元的刺激計劃旨在提振國內對製成品和原材料的需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最近誓言,該計劃將幫助中國實現今年 8% 的增長目標——一些國際觀察家認為,這個速度對於避免失業和社會動盪的大規模激增至關重要。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上週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次聽眾面前表示,“中國的危機意味著危險和機遇”。他說,有效的政府政策可以幫助中國在危機過後保持 9-10% 的年增長率,持續十年或更長時間。

GDP 與排放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迄今為止一直抵制對二氧化碳排放量設定上限的多邊努力,因為它擔心這會扼殺發展。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前所長、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現任研究員周大地表示,相反,中國中央政府正在使用內部目標和配額來降低經濟的能源強度和汙染

周大地在上週華盛頓舉行的氣候峰會上誓言:“我們將消耗更少的人均能源,排放[更少]的溫室氣體排放,以實現我們的現代化。”

目前很難衡量這些目標和配額,以及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環境足跡的影響;2007 年是國際認可的中國二氧化碳排放資料可獲得的最近年份,而中國的 GDP 直到去年最後一個季度才急劇下降。

但數十年的經濟和環境資料表明,經濟對發展中國家二氧化碳的影響將遠遠大於對後工業化國家的影響。

世界資源研究所分析師薩馬赫·埃爾賽義德指出:“總體而言,中國 GDP 的相同降幅對排放的影響將是美國相同降幅的兩倍以上。”他繪製了美國、英國、中國和其他三個國家在過去四年半的排放和 GDP 圖表。

世界銀行估計,發展中國家今年將增長 4.5%——低於 2007 年的 7.9%——而美國、英國和其他富裕國家將在經濟衰退中掙扎。

根據華盛頓特區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的資料,2005 年,工業運營約佔中國 GDP 的一半,佔美國 GDP 的四分之一。相比之下,服務業(包括從銀行到零售業的一切)佔美國 GDP 的 76%,佔中國 GDP 的 40%。

工業佔歐洲 GDP 的 27%,服務業佔 70%。事實上,埃爾賽義德發現,在過去四十年中,即使英國的 GDP 增長了兩倍多,其排放量也保持相對穩定。

新碳金融估計,由於發電廠從煤炭轉向天然氣,歐洲 2008 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 3%。分析師米洛·夏爾丹解釋說,全球經濟疲軟和歐洲對《京都議定書》的承諾是主要催化劑。

夏爾丹說:“人們正在考慮消費以外的事情,工廠的產量減少,這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仍然是中國的未知因素,但根據新的政府資料,中國似乎已經實現了 2006-2010 年發展計劃的能源和汙染目標。

一線希望?

五年計劃要求到 2010 年將單位 GDP 能耗降低 20%,同時將二氧化硫和其他空氣汙染物減少 10%。為了使中國達到這些目標,各省必須將其單位 GDP 的總體能耗每年降低約 4%,與 2005 年相比。

由於 GDP 增長飆升至兩位數,中國在 2006 年和 2007 年未能達到目標。根據國家統計局上個月釋出的初步資料,紅龍去年將其單位 GDP 能耗降低了近 4.6%,並將其二氧化硫排放量從 2005 年的水平降低了 7%。

政府指出,這些減少是在中國總體能源消耗量比上年增長 4% 至 28.5 億噸標準煤當量的情況下實現的。分析師表示,這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統計資料,因為能源消耗量的上升或下降也是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晴雨表。

資深中國觀察家、杜克大學尼古拉斯環境學院院長比爾·查米德斯懷疑,隨著去年全球經濟的下滑,中國的排放增長率有所放緩,但絕對排放量有所增加。他也認為中國的刺激計劃是一個未知因素。

華盛頓智庫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克里斯托弗·弗拉文看到了光明的一面。

弗拉文說:“中國將不會建造許多碳密集型的東西。” “這場經濟危機造成了無數問題,但它確實有一線希望。”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訪問研究員特雷弗·豪瑟更加樂觀。他預測中國在 2009 年將減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豪瑟是關於這個主題的幾本書和論文的作者,他指出:“中國經濟放緩的驅動因素與其說是對美國的出口放緩,不如說是國內基礎設施投資的放緩。” “國內基礎設施投資的放緩意味著更少的鋼鐵、鋁和水泥。”

豪瑟懷疑,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在 2008 年最後一個季度“顯著”下降,並且今年可能會進一步下降。

豪瑟補充說:“這場危機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改善氣候狀況的機會。” “他們可以喘口氣,投資煤炭的替代品。”
“綠色新政”?

為了防止深度全球經濟衰退和氣候變化的最壞影響,英國首相布朗正在敦促美國幫助制定“綠色新政”和《京都議定書》的後續方案。國際能源署也在呼籲“清潔能源新政”,這將需要在未來二十年內投入約 9.6 萬億美元用於能源效率和更清潔的發電。

美國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今晚前往倫敦,預計他將在那裡敦促來自歐盟、中國和其他 G-20 成員國的財政部長協調行動,以確保受危機重創的發展中國家保持穩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在 12 月建議,全球財政刺激計劃應約為世界 GDP 的 2%——約 1.2 萬億美元。蓋特納稱該數字為“合理的基準”,以指導各國到 2010 年的個別努力。

蓋特納昨天對記者說:“我們需要讓世界團結起來,制定一項非常實質性、持續的支援復甦和增長的計劃。”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的一份報告認為,旨在緩解經濟放緩的氣候變化減緩行動應構成全球財政方案的核心部分。這樣的刺激計劃可能需要在未來一年左右的時間裡,在全球範圍內額外花費 4000 億美元用於“綠色”能源和發展專案。

該報告總結說:“……重要的是確保作為財政刺激計劃一部分而進行的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增強經濟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安裝在未來多年‘鎖定’高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設施,將增加未來減少排放的難度,並削弱技術改進和創新的動力。”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Greenwire。www.eenews.net,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