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重要嗎?

一位研究人員認為,同齡人比父母重要得多,心理學家低估了基因的力量,而且我們有很多東西可以向亞洲課堂學習

編者注,7/8/09:本文改編自《大眾科學-思想》雜誌的思想問題文章“父母重要嗎?”,該文章於2009年4月9日在ScientificAmerican.com網站上線上釋出。

1998年,獨立研究員兼教科書作者朱迪思·裡奇·哈里斯出版了《教養的迷思:孩子變成他們那樣的人的原因》。這本書頗具爭議地指出,父母的重要性遠沒有人們通常認為的那麼大——至少在決定孩子的行為方面是這樣。相反,哈里斯認為,孩子的同齡人群體更為重要。《教養的迷思》最近以擴充和修訂版的形式再版(自由出版社,2009年)。《大眾科學-思想》特約編輯喬納·萊勒與哈里斯就批評者、她的想法的演變以及為什麼老師可能比父母更重要進行了對話。

《大眾科學-思想》:弗洛伊德曾有名地將孩子的問題歸咎於父母。(他對母親尤其苛刻。)在10年前出版的具有影響力的著作《教養的迷思》中,您認為父母大多是無辜的,而同齡人起著更大的影響作用。是什麼促使您寫了這本書?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朱迪思·裡奇·哈里斯:不僅僅是弗洛伊德!各種流派的心理學家,甚至包括像B. F. 斯金納這樣的行為主義者,都認為父母對孩子身上發生的任何問題負有責任,無論是哪種方式。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之一是安慰父母。我想讓他們知道,育兒不必是一件如此困難、令人焦慮的工作,育兒方式有很多種,而且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一種方式比另一種方式產生更好的結果。

但我主要動機是科學的。在多年為大學生編寫兒童發展教科書的過程中,我從未質疑過父母有很大權力塑造孩子個性的觀點。(這就是我現在稱之為“教養迷思”的觀點。)當我最終開始產生懷疑並更仔細地審視證據時,我感到震驚。大多數研究都存在嚴重缺陷,以至於毫無意義。而使用更嚴謹方法的研究得出的結果並不支援這種假設。

思想:該領域對此有何反應?

哈里斯:最初的反應與事實相去甚遠。心理學教授被要求在有機會閱讀這本書之前就對其發表意見,因此他們的評論是基於他們聽到的關於這本書的內容。他們中的許多人回應說,“哈里斯忽略了大量證據。” 但當被追問具體忽略了哪些證據時,他們會說出我在書中無情剖析過的那些研究型別。或者他們會告訴記者一項尚未發表的研究,但該研究一旦發表,就會證明哈里斯是錯誤的。我在我的第二本書《沒有兩個一樣》[W. W. Norton,2006年]中描述了我追蹤那些未發表研究的嘗試。

隨著時間的推移,教授們冷靜了下來。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傾聽我所說的話,也許是因為我也在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我的作品現在在許多心理學教科書中被引用,並在大學課程中被指定為教材。當然,大多數發展心理學家仍然不同意我的觀點,但至少他們承認還有另一種觀點。

研究方法也取得了一些改進,這並非因為我的嘮叨,而是因為人們更加意識到基因對人格的影響。僅僅表明,例如,在育兒方面盡職盡責的父母往往有在學業方面盡職盡責的孩子,這已經不夠了。這種相關性是孩子們從父母那裡學到的東西的結果,還是他們從父母那裡繼承的基因的結果?使用適當對照的研究始終支援第二種解釋。事實上,生物親屬之間的人格相似性幾乎完全歸因於遺傳,而不是環境。被收養的孩子在性格上與他們的養父母並不相似。我對基因效應並不特別感興趣,但重點是必須考慮到它們。除非我們知道孩子給環境帶來了什麼,否則我們就無法弄清楚環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思想:您認為為什麼這是一個如此有爭議的想法?換句話說,為什麼我們如此確信父母一定很重要?

哈里斯:這是文化的一部分。質疑一個珍視的文化神話總是冒險的。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的是,不同的文化對父母的角色有不同的神話。父母有很大權力決定孩子未來走向的觀點實際上是一個相當新的想法。直到上個世紀中葉,普通父母才開始相信這一點。我出生於1938年,在文化變革之前,當時的育兒工作描述非常不同。父母不覺得他們必須犧牲自己的便利和舒適來滿足孩子的願望。他們不擔心提高孩子的自尊心。事實上,他們常常覺得過多的關注和讚揚可能會寵壞他們,讓他們變得自負。體罰被例行用於違反家庭規則的行為。父親很少或根本不提供育兒;他們在家的主要作用是執行紀律。

所有這些事情在過去70年中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這些變化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人們還是一如既往。儘管體罰減少了,但今天的成年人並不比他們的祖父母更不具攻擊性。儘管讚揚和身體上的愛撫增加了,但他們並沒有更快樂、更自信或精神更健康。這是一個檢驗兒童發展理論的有趣方法:說服數百萬父母按照該理論撫養孩子,然後坐下來觀察結果。好吧,結果已經出來了,它們不支援該理論!

思想:自從寫了這本書以來,您的想法有改變嗎?

哈里斯:它們擴充套件了,而不是改變了。我填補了一些漏洞。《教養的迷思》第一版出版幾年後,我意識到該書提出的理論,群體社會化理論,是不完整的。它在解釋社會化方面做得很好——孩子們獲得其文化認可的行為、技能和態度的途徑——但在解釋人格發展方面做得不好。隨著孩子們的社會化,他們的行為變得更類似於他們的同性別同齡人。但是,人格差異並沒有消失——如果有什麼變化,那就是它們擴大了。群體社會化理論沒有解釋,例如,為什麼同卵雙胞胎即使在同一個家庭長大並屬於同一個同齡人群體,也會有不同的人格。這就是我在《沒有兩個一樣》中解決的難題。該理論的擴充套件版本基於以下觀點:人類心智是模組化的,它由許多元件組成,每個元件都由進化設計來執行特定的工作,並且有三個不同的心理模組參與社會發展。第一個模組處理關係,包括親子關係。第二個模組處理社會化。第三個模組使孩子們能夠透過弄清楚自己擅長什麼,為與同齡人競爭制定成功的策略。

思想:您強調教師在塑造孩子發展中的重要性。我們如何將這種新的兒童發展理論應用於公共政策?

哈里斯:我收集了大量證據表明,孩子們在家學習如何在家裡表現(這就是父母確實有權力的地方!),他們在家裡以外的地方學習如何在家裡以外的地方表現。因此,如果您想改善孩子們在學校的行為方式——例如,透過讓他們在課堂上更加勤奮和減少破壞性行為——那麼改善他們的家庭環境並不是正確的途徑。您需要的是一項以學校為基礎的干預措施。這就是教師有權力的地方。一位有才華的老師可以影響整群孩子。

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是防止這群孩子分裂成兩個對立的派系:一個親學校和親學習,另一個反學校和反學習。當這種情況發生時,群體之間的差異會擴大:親學校群體表現良好,但反學校群體則越來越落後。一個有40個孩子的教室比一個有20個孩子的教室更容易分裂成對立的群體,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學生在小班授課中往往表現更好。但是,無論班級規模如何,一些老師都有保持課堂團結的訣竅。亞洲國家的老師似乎比美國老師更擅長這一點,我懷疑這是亞洲孩子在學校學到更多東西的原因之一。毫無疑問,文化存在差異,但也許我們可以研究他們是如何做到的,並將他們的方法應用到這裡。

孩子們自發地分裂成小組的趨勢也解釋了將來自弱勢家庭的孩子送入私立或教會學校的專案成功率參差不齊的原因。這些專案的成功與否取決於人數。如果一個教室裡有一兩個來自不同背景的孩子,他們就會同化並接受其他人的行為和態度。但如果有五六個,他們就會形成自己的群體,並保留他們帶來的行為和態度。

奧巴馬總統承諾將科學恢復到其應有的地位。我希望他意識到,科學應有的地位不一定是實驗室。它也可以是學校教室。

(延伸閱讀)

  • 兒童的環境在哪裡?發展中的群體社會化理論。朱迪思·裡奇·哈里斯,載於《心理學評論》,第102卷,第3期,第458-489頁;1995年。可在http://xchar.home.att.net/tna/bio.htm(以及哈里斯的其他文章)上查閱

SA Mind Vol 20 Issue 4本文最初以“父母重要嗎?”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20卷 第4期(),第60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709-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