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推出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眾所周知,極端溫度會對人群的健康和死亡率產生不利影響。 中暑會導致器官衰竭,而寒冷天氣則與住院和死亡率增加有關。 然而,幾乎沒有確鑿的資料可以準確預測天氣變化如何影響心血管問題的風險。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即使看似微小的每日氣溫下降也會對一個大地理區域的心臟病發作次數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這項新研究的研究人員評估了英國15個地點四年來的住院記錄,發現每日平均氣溫每下降1攝氏度,隨後四周內心臟病發作的次數就會增加。 該研究結果於8月10日線上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上。
先前關於心臟病死亡與溫度變化主題的研究得出了相互矛盾的結論——許多研究發現寒冷和炎熱天氣都會導致心臟病死亡人數增加。 但新的分析並未發現氣溫升高期間心臟事件有類似的增加。
降溫使心臟病發作率僅增加了2%。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的研究員兼新研究的主要作者克里希南·巴斯卡蘭說:“2%聽起來很小,但重要的是,全體人口都暴露在天氣中,而且心臟病發作本來就很常見。”
從廣義上講,對於全世界男性和女性最常見的死亡形式而言,這些小數目可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羅馬拉齊奧地區流行病學部門的馬努埃拉·德·薩里奧和保拉·米切洛齊是《英國醫學雜誌》同一期發表的一篇社論的合著者,他們在給《大眾科學》的電子郵件中解釋說:“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即使溫度對健康的影響很小,但由於暴露的普遍性,這也構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這項新的多地點研究分析了2003年至2006年報告的84,010例心臟病住院病例(其中88%透過心電圖或其他實驗室測試得到證實)。 巴斯卡蘭及其同事從資料中推斷出,英國每日平均氣溫每下降1攝氏度——英國每月約發生11,600次心臟病發作——可能會額外發生200次心臟病發作。
男性和女性似乎都同樣容易受到這種天氣變化的影響,而風險最大的人群是75至84歲的老年人,以及那些有心臟病史的人。 服用阿司匹林的人風險略有降低,儘管作者不建議根據他們的發現開始服用阿司匹林(他們指出,即使這種藥物也不能完全降低風險)。
冷酷的事實
儘管一直有關於剷雪引發心臟病發作的傳聞,但寒冷的故事似乎不僅僅是體力消耗。 研究人員仍在解析寒冷對心血管系統的精確生理影響,但對志願者進行的一些受控實驗室研究提供了一些線索。 這些實驗室測試表明,當環境溫度下降時,血液粘度會增加,血壓會發生變化,心臟必須更加努力地工作,這可能會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並最終導致心臟病發作。
儘管過度勞累和嚴寒天氣似乎確實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但新的資料表明,總體溫度的重要性不如其變化。 換句話說,巴斯卡蘭解釋說,似乎沒有一個寒冷的閾值溫度,超過這個溫度,一度規則就會生效。 這意味著,即使某天的每日平均氣溫為10攝氏度,第二天為9攝氏度,第三天又為10攝氏度,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仍然可能會額外發生200次心臟病發作。
引人注目的滯後時間,通常在氣溫下降後大約兩週,儘管有些會延長到28天,但在寒冷天氣引起的心臟問題中似乎比那些由熱浪引發的心臟問題更明顯。 但巴斯卡蘭說,“我們不太確定這是為什麼”。 他認為,寒冷可能只是在身體中引發更廣泛的變化,最終可能導致心臟病發作。
由於該研究是基於醫院入院資料庫,因此計算未考慮在到達醫院之前死亡的人的心臟病發作。 但如果冬季惡劣天氣導致急救車輛延誤而造成更多死亡,那麼目前的估計可能是一個保守的統計。
一度之差
溫度升高和降低的影響差異可能在於,許多早期研究都著眼於較短的時間段——幾天而不是幾周——或較小的研究人群。 許多研究還考察了一般死亡率或心臟事件,而不是專門的心臟病發作。 德·薩里奧和米切洛齊舉例說:“巴黎在2003年熱浪期間進行的一項先前研究發現,突發性心臟死亡的風險增加,但心肌梗塞[心臟病發作]沒有增加。”
巴斯卡蘭及其團隊認為,他們的研究結果可能沒有得出炎熱天氣的結果,因為英國的氣溫很少攀升至20多攝氏度以上。 德·薩里奧和米切洛齊還指出,熱量對身體的影響也可能更直接,因此可能導致更多在到達醫院之前就已致命的心臟病發作(在這種情況下,新研究中使用的資料集不會對其進行計數)。 德·薩里奧和米切洛齊指出,這種情況意味著與熱相關的“心臟病發作可能被醫院入院資料低估了”。
混雜因素,如相對溼度、病毒感染、汙染和假期也可能影響心臟病發作率,其他研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了這些因素。 (巴斯卡蘭及其同事在其統計分析中包括了這些比率。)正如德·薩里奧和米切洛齊指出的那樣,研究報告中適度氣溫下降帶來的風險增加“比估計的空氣汙染影響大10倍”。
變暖趨勢
儘管有關於氣候變化導致全球氣溫攀升的預測,但這些嚴峻的數字可能幾乎沒有直接的安慰作用。 但正如研究人員指出的那樣,每一度似乎都很重要。 德·薩里奧和米切洛齊在他們的社論中寫道,然而,全球氣溫波動勢必會變得更加極端,這意味著更多的研究對於梳理出溫度波動對生理的影響至關重要。
諸如空調之類的簡單權宜之計已被證明可以擊退中暑的危險。 至於寒冷天氣,巴斯卡蘭期待著研究“服裝和取暖的作用——我們能否透過注意這些簡單的措施來消除額外的風險?”
他還指出,值得研究的是,對於85歲及以上的人群,寒冷引起的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沒有75至84歲的人群那麼高。 (這種趨勢可以用以下假設來解釋:他們不太可能花那麼多時間在戶外,並且更可能住在護理機構中,這些機構在較冷的月份提供充足的供暖。)
與此同時,巴斯卡蘭及其同事建議,當天氣預報預測氣溫下降時,可以使用新的研究結果來幫助加強對高危人群的預警系統。 但巴斯卡蘭說,更直接的是,他建議當天氣開始轉涼時,人們——尤其是老年人和那些有心臟病史的人——應該開始“更好地保暖並限制戶外活動時間”。
然而,氣溫似乎只是心臟病發作風險這一更大領域中的一個小因素。 巴斯卡蘭指出,更強大的決定因素,如吸菸、飲酒和飲食,是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改變以降低風險的因素。 畢竟,他說,“我們無法控制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