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能源巨龍看起來對一位預測者來說變得溫順

一項修訂後的預測表明,中國的能源增長將比先前認為的提前數十年趨於平緩,這對氣候和外交產生影響。

中國的城市天際線被建築起重機和電鎬的喧囂所定義。中國生產了世界50%的水泥 [pdf]——下一個最大的生產國,印度僅佔6%——以建造看似無盡的高層建築、鐵路、停車場、高速公路、機場和購物中心。但所有的繁榮都有結束的時候——中國的繁榮可能比大多數人想象的更早結束。

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LBNL)中國能源小組4月27日釋出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發展的這個高速增長階段可能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內結束。中國的能源使用將不再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像一條龍一樣具有威脅性和變化莫測,而是會變得,即使不是溫順,至少也更容易預測。

LBNL的預測是第一個此類調查,它不僅試圖掌握中國在當前快速發展時期能源和資源需求,而且還試圖精確指出這個時代何時結束。“大多數傳統的預測技術都使用一種假設未來將像過去一樣的過程——它們建立能源和經濟活動之間的某些關係,並向前推斷未來的能源使用,”LBNL的工作人員科學家兼報告的共同作者大衛·弗裡德利解釋道。(他特別指的是國際能源署(IEA)的能源預測以及中國政府下屬的北京智庫能源研究所(ERI)準備的兩種情景。)然而,經濟增長和能源需求之間的關係並非僅僅是一條直線。“沒有任何事物可以永遠呈指數級增長。”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目前的想法認為,中國的能源需求在本世紀只會不斷上升。然而,LBNL的報告預測,在未來15年急劇上升之後,中國的能源增長曲線將彎曲並開始趨於平穩;到2050年,需求將在45億至55億噸煤當量之間達到峰值(取決於政府實施各種能源效率目標的成功程度)。這遠低於簡單地向前推算其他調查的數量。該報告預測,中國人均能源使用量將上升到美國人消費量的約40%。

LBNL預測背後的見解很簡單。首先,該研究簡單地將預測範圍延伸到比許多預測更遠的未來。(國際能源署最新的“世界能源展望”僅展望到2035年,並且沒有顯示出中國能源需求開始趨於平緩的跡象。)其次,他們的研究考慮了中國能源小組主任馬克·萊文所稱的“飽和點”。這就是特定部門的能源需求趨於平穩的點。在一個仍然有一半以上人口是農村人口的國家,許多人甚至還沒有購買基本的家用電器。“但是一旦你有了冰箱,你就不需要另一個了,”他說。這個概念很簡單,但實際上將其納入預測需要關注每個部門的動態,並收集在中國可能難以獲得的資料。“我們模型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實際上考慮了每個家庭冰箱、電視、空調等的具體數量和尺寸,”他說。“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就無法知道存在飽和點。”

例如,以中國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能源需求為例。目前,中國70%的能源需求歸因於工業,其中,高達40%用於水泥和鋼鐵的生產。然而,在某個時候,中國將不再需要建造那麼多新的高速公路、橋樑和停車場。為了展望未來,LBNL團隊考察了人口密度相當的發達國家的道路網路總里程。然後,他們規劃出他們認為中國還需要多少額外的道路——並估計水泥卡車車隊最終減速的時間。

屆時,中國將更像發達國家,即使生活水平持續提高,能源需求也趨於平穩——或每年增長約1%。對新基礎設施的需求將減少,而用新型節能技術取代舊技術將抵消不斷增長的消費。(萊文說,從1975年到1986年,美國的能源根本沒有增加,即使GDP增長了35%。)中國的城市天際線將不再以成排的起重機為特色。

增長放緩的中國對氣候情景產生影響。2010年,中國向大氣排放了約30億噸煤當量。國際能源署推斷,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55億噸,到2050年將翻一番。中國能源研究所的資料顯示,到2035年,煤當量約為61億噸。但LBL的研究發現,中國的碳排放總量在2030年至2035年左右趨於平穩後,到2050年可能低至45億噸煤。對於中國的碳排放量從現在到那時增加50%來說,這仍然是一個不小的問題,但它比之前認為的問題要小。“中國會用其溫室氣體排放淹沒世界嗎?”萊文說。“不,不一定。”

當然,前景仍然嚴峻——中國能源需求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50%仍然是巨大的。透過確定未來的時間範圍,該研究可能有助於國際氣候談判代表敦促北京承諾絕對減排目標,而北京一直堅決抵制絕對減排目標,而傾向於與國內生產總值相關的相對目標。

這個星球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現在正在為其未來奠定基礎。機會之窗非常小。中國規劃者及其國際顧問可以採取措施來避免未來災難的時間——透過確保所有那些閃閃發光的新建築、發電廠和交通運輸系統儘可能地節能環保——就是現在,在水泥乾涸之前。

克里斯蒂娜·拉爾森,外交政策雜誌的特約編輯,曾在中國各地廣泛報道環境和能源問題。她也是新美國基金會的研究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