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中國特色的碳交易

為了控制溫室氣體,中國政府正在七個城市和地區開展試點專案,這些專案使用碳市場

6月18日,中國先鋒城市深圳將再創先河。從那天起,深圳經濟特區(1979年成為中國資本主義革命的先鋒)的635家公司將開始使用碳市場,以幫助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目標

今年,深圳與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等城市以及廣東和湖北等地區一道,正在對數百家公司(從發電廠到機場運營商)實施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目標是在未來十年內發展一個全國碳市場,以幫助遏制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

總部位於奧斯陸的碳市場資訊提供商湯森路透Point Carbon的分析師柴洪亮觀察到:“中國已在國際上承諾了2020年氣候目標。”他指的是中國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談判之前首次做出的承諾,即到2020年將其經濟的單位GDP碳排放總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40%至45%。柴洪亮補充說:“中國有兩種方法可以實現目標:在2020年最後幾個月關閉工廠,或者使用更多基於市場的方法,如排放交易。”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與其他地方的排放交易計劃一樣,中國試點專案的汙染者有兩種選擇:首先,他們可以透過減少自身排放來達到目標——例如,投資於能源效率或限制生產。或者,他們可以從擁有剩餘配額的公司或中國其他地方的專案購買碳配額或信用額。

深圳面臨最嚴峻的目標。參與試點專案的公司在2010年排放了相當於3100萬公噸(Mt)的二氧化碳。在為期三年的試驗期間,他們將被分配約1億噸的配額,儘管預計的經濟增長意味著與2010年相比,到2015年他們必須將其碳強度降低估計30%。

在經濟增長需求與碳控制之間取得平衡是一項挑戰。鑑於中國政治精英繼續重視經濟增長,預計中國的排放量將在未來幾年內上升。一些觀察家質疑中國的規劃者準備對大型排放企業施加多大的壓力。試點專案設定了從2013年1月到2015年底的排放限制。“我認為排放上限將相對寬鬆,”柴洪亮說。

當然,監管機構將渴望避免任何“碳洩漏”——即在任何國家計劃之前,透過施加過於嚴格的目標將產業趕出其管轄範圍。但在這一點上,柴洪亮只能推測其嚴格程度。關於參與公司、其歷史排放量,甚至試點專案將依據的規則,可獲得的資訊有限。部分原因是其中一些資料不存在。

資料問題
為了有效執行,市場依賴於暢通的資訊流、明確的規則和嚴格的監督。中國可以從早期努力的經驗中獲益,例如歐洲的旗艦碳市場——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場,即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TS)。由於其相對寬鬆的目標和低碳價格,以及容易受到欺詐和濫用,它正受到一些環保主義者的抨擊。

荷蘭諮詢公司Ecofys駐北京的碳市場專家李莉表示,對於制定目標的監管機構來說,“在能源消耗方面已經存在可以借鑑的現有流程和機制,以及在建立溫室氣體清單方面的本地實踐”。她的公司曾就制定中國碳市場法規和基礎設施向地方監管機構和國際捐助者提供諮詢。“但公司層面的排放資料仍然存在挑戰。”

這正是歐盟在2005年開始其ETS試點階段時所處的位置——排放資料的缺乏使公司能夠玩弄系統。歐盟政府要求公司提供他們自己未經核實的歷史排放資料,許多公司誇大了他們的數字,以便從政府那裡獲得更多免費配額。這種做法造成了過剩許可證的積壓,導致2007年價格暴跌。

然而,活躍於中國的芬蘭碳資產管理公司GreenStream Network的法律顧問卡爾·厄普斯頓-胡珀認為,慷慨分配配額可能是行業接受的必然代價。他說,“你很難找到一個在其早期階段沒有過度分配的ETS”。事實上,他認為中國的試點專案與其說是建立碳市場,不如說是收集資料。“我認為他們正在實施排放監測系統,而不是碳市場——我接受將其作為走向目標的第一步。”

大多數觀察家——包括來自環保運動的人士——都準備給中國監管機構時間來把事情做好。綠色和平東亞氣候與能源活動家李碩表示,“我們認為,中國ETS的第一步是從一開始就把系統做好——交易平臺;監測、報告和核查系統;[排放]清單;讓企業瞭解情況並開展合作——並逐步轉向更嚴格的上限。”許多研究認為中國的排放量將在2030年達到峰值。一些人更為樂觀:最近的研究預測為2025年至2030年。

另一個數據挑戰是中國監管機構在涉及該國碳市場時是否會足夠透明和公正。“在歐洲和其他地方,ETS資料受到公眾監督。在中國可能並非如此,”Point Carbon的柴洪亮說。

李莉說,另一個擔憂是七個試點專案之間協調不足。事實上,各主管機構之間存在競爭,北京方面有意鼓勵一定程度的“政策競爭”,以測試不同的方法,看看哪種方法最有效。

最後,儘管強大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DRC)最近宣佈,它將為中國下一個五年計劃(2016年至2020年)提出國家碳排放上限,但全國性的中國碳市場尚不能保證。其他方法可能更有效。“在中國,ETS不是唯一的工具,”非營利組織氣候組織大中華區總監吳昌華表示。她指出,中國財政部正在推廣碳稅,而其他政府部門正在考慮建立一個能源效率改進的信貸和交易系統。

吳昌華還告誡說,國際媒體圍繞2016年推出國家碳排放上限的猜測被誇大了。她認為,國家發改委正在積極爭取將這一概念納入下一個五年計劃,以確保資源可用於更多的研究和政策制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她補充說。“中國的政治領導層在解決環境問題方面更加認真、更加強大和更加堅定。但這將是一個旅程。我們不會立即到達那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