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然不覺:為什麼兒童常常先行動後思考

孩子們可能缺乏自我意識,因為他們大腦中的一個關鍵網路尚未同步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如果兩個男人在一家豪華餐廳為了酒單開始喧鬧地拔河,肯定會引來不少目光。然而,兩個六歲的孩子在一家小餐館為了爭奪一盒蠟筆而爭吵,則幾乎不會顯得不尋常。幼稚園的孩子表現出任性行為是很正常的,而成年人則會表現出剋制。但僅僅是社會壓力並不能解釋為什麼成年人更擅長三思而後行,並認識到別人是如何看待他們的。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社會意識的發展以及它所需要的內省可能與預設網路的發展有關,預設網路是大腦中一組區域,當我們的思緒遊蕩而不是集中注意力時,這些區域會變得活躍。這項研究於11月在神經科學學會的年會上提出,表明這個網路直到大約13歲左右才完全協調。

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的神經科學家斯圖爾特·華盛頓邀請了42名年齡在6歲到27歲之間的參與者待在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器內,玩一個簡單的遊戲,在箭頭組中尋找一個指向與其他箭頭方向不同的箭頭。但研究人員對活躍任務期間的大腦活動不感興趣——他們想觀察任務之間休息期間的大腦活動。在過去的十年裡,科學家們發現,每當人們在功能性核磁共振機器中處於清醒休息狀態,而不是專注於任何特定事物時,特定的大腦區域網路就會持續活躍起來。研究已將這種預設網路與白日夢[參見“生活在夢境中”]、內省、道德推理、思考未來以及透過他人的眼睛看世界的能力聯絡起來。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當華盛頓比較不同年齡段人群預設網路的活動時,他發現了一個明顯的模式。參與者年齡越大,預設網路的五個主要節點(分佈在大腦各處)的互動就越同步。6歲至9歲的兒童在預設網路中幾乎沒有表現出同步通訊。但到13歲時,參與者開始表現出成年人典型的神經協調性。

“我們的結果表明,兒童比青少年和成年人更難理解他們行為的後果,思考未來的事件,或現實地衡量其他人如何看待他們的行為,”華盛頓解釋說。“由於這些行為屬性在兒童中尚未完全形成,他們更有可能做出不考慮後果或他人看法的輕率決定。”所以,下次當你被吵鬧的年輕人吵到時,試著原諒他們缺乏考慮。他們可能還沒有能夠把自己想象成別人眼中的樣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