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否以對環境負責的方式安置其蓬勃發展的城市階層?

中國有建設生態友好型城市的計劃,但這些計劃可能不切實際。相反,僅僅透過更堅固的建築,中國就可以為環境保護做出很多貢獻

2005年8月,上海實業投資公司聘請全球工程公司奧雅納為其蓬勃發展的中國商業之都設計一座城市。這座名為東灘——或“東海灘”——的新衛星城將坐落在長江口衝明島的邊緣。政府於2009年完成了通往該島的隧道和橋樑,為一項幾乎不產生廢物、主要依靠海風發電並且只允許排放零二氧化碳的汽車(例如氫燃料或電力汽車)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最初,這座“生態示範”城市的計劃要求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時啟用,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數百頁的計劃、地圖和圖表詳細地闡述了構成生態城市中心的三座新村莊的內部運作。在這個新城鎮的願景中,節能建築群聚在一起,以促進每英畝50名居民的步行,而圍繞新開發專案排列的有機農場將為當地居民提供食物。奧雅納設想在該市建立一個以中國主糧稻殼為燃料的中央熱電聯產廠。運河和池塘將周圍的溼地融入城市設計本身,提供自然的壯麗景色,併為遷徙的鳥類提供持續的休憩場所。

然而,建設尚未開始——而且可能永遠不會發生。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本質上,東灘是一個從未建成的潛在的環境波將金村。衝明島周圍環繞著泥灘,而不是零排放汽車的鋪砌道路,低影響的居民不是人,而是隱藏在沼澤草叢中的鳥類。鑑於其背後政府力量的不透明性,目前尚不清楚該專案是否已被完全放棄。“我們總體規劃的實施被推遲了,我們不清楚造成這種延誤的原因,”奧雅納全球規劃主席彼得·海德解釋說。“城市發展是一項長期活動,需要中央和區域政治和經濟意願的協調一致。”

城市建設迫在眉睫
考慮到蓬勃發展的國家對速度的需求,像東灘這樣的烏托邦式城市可能真的是空中樓閣。世界上大多數人口現在是自有記錄以來首次居住在城市,城市居民的數量已從1900年的約2.6億增加到今天的34億,這主要歸功於中國和印度等國家的城市化。到本世紀中葉,三分之二的人類將要麼居住在貧民窟,要麼擠在公寓裡,要麼散佈在郊區。

國際地方環境行動理事會 (ICLEI)(一個城市政府團體)秘書長康拉德·奧托-齊默曼說:“在未來40年裡,我們需要建設與過去4000年相同的城市容量,否則人們將生活在貧民窟中。” “我們需要提高[城市]密度,並更有效地利用現有基礎設施。” 城市土地學會(智庫)倡議副總裁烏韋·布蘭德斯也表達了同樣的擔憂:“我們必須把城市建設好。其他一切都取決於此。”

21世紀城市的一個關鍵目標是削弱經濟增長與自然資源開發之間的聯絡,而像東灘和天津生態城(一個最近規劃的、成為新旗手的專案)這樣的實驗中心本應提供關鍵資料。然而,中國正在建設數百個沒有如此詳細的可持續性考慮的城市,以安置每年約1000萬離開農村湧入城市地區的人口。該國已經擁有120多個擁有超過100萬居民的城市——這比該國1950年的城市總數還要多。它的國鳥或許應該改為建築起重機

這些城市中的大多數只是重複過去的錯誤:廣闊的獨戶住宅透過幹道連線到主要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的入口處由加油站守衛,為汽車內燃機提供燃料。建築規範未能考慮能源使用,很少考慮城市如何作為一個整體運作,例如,減少或再利用廢物,中國城市建設設計研究院工程師丁建華表示。

現代中國的現實更多的是共產主義風格的公寓樓,被稱為“睡城”,因為人們只是去那裡睡覺,這些公寓樓匆忙建成,周圍環繞著省級首府(如瀋陽重慶)郊區廣闊的工業園區——僅後者每天就新增超過10萬平方米的新建築空間。

混凝土解決方案
面對這一現實,中國可以放棄全新的生態城市,轉而採取最可持續但並不光彩的行動:確保其建築的壽命。水泥(城市基礎設施的基礎)每噸至少等於大氣中一噸二氧化碳。因此,持續的新建工程會增加大量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中國已經是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齊默曼說:“建築質量只需要更好。” 事實上,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建築物已經被列入拆除計劃 丁表示:“在我看來,拆除建築物是中國目前最主要的碳排放因素。”丁正在為北京東城區的一個社群制定低碳計劃。“城市規劃不善、缺乏問責制、監管薄弱和法律框架缺失共同導致了中國建築的脆弱性。”

事實上,一些中國建築的使用壽命只有10年,即使有259箇中國城市聲稱要努力成為低碳城市。毫不奇怪,這種倉促的建設可能會導致安全問題,尤其是與官方腐敗相結合時,2008年四川地震中劣質校舍倒塌的悲劇就說明了這一點。

當然,中國可能會找到推進東灘和其他雄心勃勃的生態城市的方法。但即使沒有,中國和其他擁有蓬勃發展的大都市的國家也可以透過更高質量的建築為環境做出巨大貢獻。正如洛克菲勒基金會亞洲區董事總經理阿什文·達亞爾所說,該基金會正在資助加強發展中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工作:“僅僅是建築標準本身,聽起來可能很枯燥,但在未來10年,它將成為城市氣候變化領域最具影響力的領域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