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現代經濟學理論的鼻祖弗朗西斯·伊西德羅·埃奇沃思將個人利己主義稱為“純粹經濟學的第一原則”。直到最近,經濟學家還經常將理性等同於自私。這種假設是,因為人類是生物造物,我們已經被達爾文進化論程式設計為將自身利益放在首位——畢竟,生存是一場艱苦的競爭。因此,即使是看似利他的特性,例如向慈善機構捐款或幫助有需要的陌生人,也被視為最終根植於自身利益的特性。
理查德·道金斯例如聲稱,“我們是生存機器——盲目地被程式設計以儲存被稱為基因的自私分子的機器人載體。這種基因自私通常會導致個體行為的自私。” 儘管道金斯允許社會生活中的道德,但它必須是社會強加給一個根本自私的代理人的。“讓我們嘗試教導慷慨和利他主義,”他建議,“因為我們生來就是自私的。” 這種後天習得的行為——例如,孩子們從小就被教導要分享——必須與我們假定的自私本性作鬥爭。正如進化生物學家邁克爾·吉塞林斷言,“[自然界中]被認為是合作的東西,實際上是機會主義和剝削的混合物…… 刮開一個利他主義者的外皮,你會看到一個偽君子在流血。”
天生關懷?
然而,近年來,這種對人性的悲觀看法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研究人員越來越認識到,人們也被“程式設計”去關心他人。蘇黎世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恩斯特·費爾及其同事最近為這一主題做出了貢獻。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探索了一種特殊型別的不自私行為,即厭惡不平等。假設個體 A 有 10 美元,個體 B 的金額較少,比如 5 美元。如果個體 A 與個體 B 分享他的一些現金,從而減少他們之間的不平等,我們就說個體 A 厭惡不平等。如果個體 B 願意犧牲他的一部分錢,前提是個體 A 的稟賦減少到更大的程度,從而再次減少兩者之間的不平等,我們就說個體 B 厭惡不平等。
費爾及其同事表明,在 229 名 3 至 8 歲兒童的樣本中,年齡較小的受試者絕大多數符合自私(自我關注)的偏好。他們不喜歡分享,也不對減少不平等感興趣。相比之下,絕大多數年齡較大的受試者在處於有利(個體 A)或不利(個體 B)地位時都厭惡不平等。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年齡較大的兒童在“理性”的意義上,更願意在分享成本較低時分享,而不是在成本較高時分享。最後,孩子們在與“內群體”成員或來自他們自己學校或日託中心的兒童打交道時,往往更厭惡不平等。即使分享遊戲是完全匿名的,因此沒有孩子可以確定其他玩家的身份,這種偏好與內群體成員分享的情況仍然發生。
這項實驗並非第一個表明兒童厭惡不平等,並且這種行為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的實驗。我記得社會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製作的一個精彩的影片,該影片顯示,兩位三歲的孩子並排坐著,他們的老師坐在他們面前,分發非常珍貴的金星貼紙。老師每給右邊的一個孩子發一顆金星,就給左邊的孩子發兩顆星。兩個孩子都對自己的獎品非常滿意,每次新增一顆星都高興地笑著。然而,當同樣的場景呈現給兩個四歲的孩子時,情況卻完全不同了。在這種情況下,只收到一顆貼紙的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不高興,最終開始把金星扔回給老師。
海特還報告了他對他兩個兒子進行的以下實驗。每天早上,他都給每個兒子一杯橙汁。星期一,兩杯都滿了,星期二,四分之三滿,星期三半滿,星期四四分之一滿,星期五半滿,星期六四分之三滿,星期日滿。他重複這個橙汁順序一段時間,兒子們每天都很滿意。然後,有一天,他給一個孩子一杯滿杯,給另一個孩子一杯四分之三滿的杯子。正如你可能想象的那樣,“被剝奪”的孩子痛苦地抗議他可悲的處境。
靈長類動物學家弗朗斯·B·M·德瓦爾和莎拉·布羅斯南報告了成年黑猩猩的類似反應,其中一隻黑猩猩收到一根香蕉(高度重視),另一隻收到一片黃瓜(重視,但遠不如香蕉)。在這兩種情況下,厭惡不平等都表現為犧牲自己的獎勵,無論是黃瓜片還是金星,以表達對不平等來源的不滿。
戰略行為
儘管現在普遍認為兒童厭惡不平等,但一個實驗上的困難一直在於將戰略行為(例如聲譽建立)與對分享的真正偏好區分開來。換句話說,我可能與你分享,因為將來你可能會回報我,或者我可能會以個人代價懲罰你,因為下次你會更小心地給我我的“公平份額”。這些是純粹的戰略行為,可以歸因於完全自私的個體。
費爾的研究與之前對兒童厭惡不平等的研究不同,因為它嚴格地防止了這種解釋。他們使所有行為都是匿名的,因此孩子們永遠無法識別他們的夥伴,因此無法為了在未來獲得收益而犧牲。這種策略與之前的研究形成對比,之前的研究要麼觀察兒童玩耍,要麼分析師生互動。儘管這些研究發現了持續的親社會行為——孩子們表現出分享的意願——但他們無法確定這是有計算的自私還是真正的利他行為。
將人類關於他人的行為與我們最近的生物親屬黑猩猩的行為進行比較和對比是具有啟發意義的。我對文獻的評估是,至少雌性黑猩猩表現出高度的親屬利他主義(雄性幾乎沒有)。” 兩性黑猩猩也表現出相當程度的互惠利他主義,如相互梳理毛髮和聯盟形成,並對其他黑猩猩的困境表現出相當的關注。另一方面,黑猩猩幾乎沒有表現出真正的不平等厭惡,因為它們不與非親屬分享,除非是為了不被乞丐騷擾,並且不犧牲來減少自己的個人劣勢。從這個意義上說,厭惡不平等似乎是人類的一種創新。
您是科學家嗎?您最近是否閱讀過一篇您想撰寫的同行評審論文?那麼請聯絡“心智問題”編輯喬納·萊勒,他是部落格大腦皮層和書籍普魯斯特是位神經科學家背後的科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