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革命:女性如何改變地球的未來

人口炸彈正在被拆除。 這並非透過大政府的嚴厲措施,也並非透過壓制我們的自由——而是透過女性自主選擇來實現的

艾莎、米里亞姆和阿基是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的三名年輕工廠女工。她們教育程度不高,工資也很低。但是,像數百萬其他年輕女性一樣,她們享受著擺脫鄉村生活令人窒息的束縛的自由,在鄉村,女性必須隨時聽從父親、兄弟和丈夫的召喚。

還有其他原因。這三名女性共有 22 個兄弟姐妹。但是艾莎計劃生育三個孩子,米里亞姆兩個,阿基只有一個。她們代表著一場性別革命,許多人認為這場革命與一場生育革命密不可分。這些變化共同解決了曾經看似人類未來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人口增長。

幾乎在無人注意的情況下,人口炸彈正在被拆除。這並非透過大政府的嚴厲措施,也並非透過壓制我們的自由——而是透過女性自主選擇來實現的。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計劃生育專家過去常說,女性只有在受過教育或擺脫貧困後才開始少生孩子。悲觀主義者擔心,如果人口增長阻礙了世界窮人的進步,他們將陷入貧困和大家庭的迴圈。貧困陷阱將變成人口陷阱。

但現實證明大相徑庭。在世界各地,今天的女性生育的孩子數量是她們母親的一半。而且通常是最貧窮和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女性走在前列。像艾莎、米里亞姆和阿基這樣的女性。

在中東和非洲農村的部分地區仍然存在抵制。但是,超過 60 個國家(人口接近世界一半)的生育率已經達到或低於長期維持其人口所需的水平。該俱樂部現在包括大多數加勒比島嶼、日本、韓國、中國、泰國、斯里蘭卡、伊朗、土耳其、越南、巴西、阿爾及利亞、哈薩克和突尼西亞。在 20 年內,像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墨西哥和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也極有可能出現低於更替水平的生育率。

現在這是如何發生的?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女性過著獨立的工作生活,而不是屈服於生育和養育孩子的生活。在許多國家,女性在 20 多歲甚至更晚的時候仍然保持單身。1960 年,美國 20 歲出頭的女性中,有三分之二已經結婚;今天,這個數字不到四分之一。這種習慣正在迅速蔓延。早在 1980 年,聯合國的一項研究發現,在亞洲,結婚“幾乎是普遍現象”,一半的亞洲女性在 18 歲之前就結婚了。現在不再是這樣了。在日本,今天所有 30 歲女性中有一半未婚。在韓國,這個數字是 40%。

這種趨勢在城市中尤其明顯。在曼谷,五分之一的女性在 45 歲時仍然單身。馬尼拉、新加坡和香港緊隨其後。而且,再次在很大程度上未被注意到的是,女性正在引領地球的城市化程序。無論是達卡的血汗工廠工人、曼谷的酒吧女郎、上海的辦公室職員、德里的學生還是加拉加斯的傭人,幾乎世界上的每個城市都比男性有更多的年輕女性。

學者們爭論她們在那裡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男人(城市裡有更多富有的受過教育的男人,但各種各樣的女性更多)。但無論動機如何,她們都在那裡:在酒吧、鞋店、健身房和俱樂部。有工作但通常沒有家屬。在日本,她們被稱為 wagamama,或“單身寄生蟲”。沒關係;這總比換尿布好。

她們是如何獲得自由的?有些人說解放使女效能夠對自己的生活做出新的選擇。然而,同樣重要的是,嬰兒存活率的顯著提高,這在歷史上首次使女性擺脫了終生生育和養育嬰兒的社會義務。

女性生育較小的家庭,並在家外抓住新的生活,因為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她們可以這樣做。在 20 世紀,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消滅了過去意味著大多數兒童在長大前就夭折的疾病。母親不再需要生育五六個孩子來確保下一代。所以她們不這樣做。兩三個就足夠了。

無論貧富、受過教育與否、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穆斯林還是天主教、世俗還是虔誠,無論政府的計劃生育政策嚴厲與否,大多數——大多數家庭——都講述著同樣的故事。
愛丁堡大學的蘇格蘭社會學家約翰·麥金尼斯稱之為生育革命。在 18 世紀之前,一半的兒童在進入生育年齡之前就夭折了,更多的人在完成生育年齡之前就夭折了。大多數女性幾乎一生(通常很短暫)都在生育和養育孩子。

統治世界數千年的貴族社會旨在確保女性履行這一角色。麥金尼斯說,兒童生產的監管是“透過教會和國家、圍繞性活動和性別角色的規範、非婚生子女、同居和婚姻、家庭和親屬義務以及財產法”來完成的。

在世界大部分地區,維持生育率的驅動力使包辦婚姻制度化,通常是幼女的包辦婚姻,對女性通姦者或不接受命運的女孩維持殘酷的制裁,並排斥任何形式的同性戀。

生育革命正在摒棄這一切,因為維持人口不再需要這樣做了。女權主義不是一個新思想。有些人總是掙脫束縛。但是,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生育革命“已將其從烏托邦的領域帶到實際可能性的領域”,麥金尼斯說。

生育率的全球崩潰和女權主義的興起不是新思想的緩慢傳播,也不是對援助人員分發避孕套的機械反應。這是打破僵局。父權制的僵局突然失去了它的目的。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英國人口統計學家蒂姆·戴森甚至在印度農村也看到了這種變化。印度每年仍然增加約 1900 萬人口——佔全球總增長的四分之一。但其生育率正在迅速下降,目前平均每名婦女生育 2.8 個孩子。戴森回憶說,早在 1960 年代,社會學家就比較了印度和美國女性的生活。“在印度,她們在 17 歲結婚,生七個孩子,最後一個孩子在 43 歲,通常在 46 歲去世。在美國,女性通常在 18 歲結婚,很快生兩個孩子,然後在生育後有 40 多年的生活。現在,印度女性也在抓住這種生活。絕育是印度主要的避孕方式,平均絕育年齡為 26 歲。”

這將把我們帶向何方?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女性平均生育五到八個活產嬰兒。在兒童死亡率下降後的一段時間裡,她們仍然這樣做。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人口在 20 世紀翻了兩番。但今天,全球平均生育率為 2.6 個孩子,甚至只有一代人前的一半。這個數字正在迅速下降到目前的全球更替率,考慮到未成年就夭折的女孩,這個數字是每名婦女生育 2.3 個孩子。

較小的家庭並不能立即減少人口增長。除了 20 世紀嬰兒潮一代的遺留問題之外,還有預期壽命的增加。但趨勢是明確的。在過去的 40 年裡,世界人口增長率已從 2.1% 下降到 1.2% 以下。

當然,百分比與絕對數字不同。但自 1987 年以來,地球上每年新增人口數量已從 8700 萬減少到 7800 萬。下降趨勢將加速。按照目前的趨勢,到本世紀中葉,增長可能為零甚至為負。一些國家的人口已經在萎縮。2008 年,有 26 個國家的人口萎縮,以俄羅斯、黑山、保加利亞、辛巴威、烏克蘭、拉脫維亞和史瓦濟蘭為首。其他國家僅靠外來移民維持。

世界人口從 10 億增加到 20 億大約花了 130 年,從大約 1800 年到 1927 年,但達到 30 億隻用了 33 年,發生在 1960 年。達到 40 億隻用了 15 年到 1975 年。第五個 10 億發生在 12 年後的 1987 年,下一個 10 億也是如此,在 1999 年實現。

下一個 10 億人口將比上一個 10 億人口花費更長的時間,如果我們像預期的那樣在 2013 年達到 70 億,可能需要 14 年。而達到 80 億將再需要 20 年或更長時間。我們可能永遠達不到 90 億。

人口峰值可能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要近得多。幾乎所有將生育率從 5、4 和 3 降下來的國家都繼續降至更替水平以下。歐洲大部分地區低於 1.5。到 2100 年,按照目前的生育趨勢,德國的本地人口可能比今天的柏林還少,義大利的人口可能會從 5800 萬驟降至僅 800 萬。

一旦負面趨勢形成,可能很難打破。除了潛在母親越來越少之外,社會可能會養成不生孩子的習慣。兒童將變得稀有、奇特和不尋常。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一點。就在幾年前,去義大利的咖啡館還會看到周圍都是吵鬧的孩子。現在您可能只會看到成年人,包括許多年輕的拿鐵咖啡啜飲者,他們曾經會被孩子們包圍。

嬰兒潮衰退的其他影響將在未來幾十年內顯現出來。最具爭議的影響之一是移民潮的興起。這部分是由於世界各地的收入差距造成的,但更重要的是由於當前生育率的創紀錄差異。當一些國家的婦女生育六個以上的孩子,而另一些國家的婦女生育的孩子剛超過一個時,人口貿易對雙方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減壓閥。歐洲和北美已經非常需要外國勞動力來維持社會和經濟的運轉。我們應該停止假裝不是這樣。

另一個關鍵變化是老齡化。隨著生育率下降,世界正在變得更加老齡化。我們人類物種從未生活在老年人多於兒童的社會中。但很快我們就會。這真是未知領域。

有些人說我們永遠無法負擔得起照顧所有這些老年人。但是,套用一句俗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老年人是人力資本,是智慧和經驗的來源。我們必須更好地利用這種資本。老年人將不得不工作更長時間——但他們也期望得到更高的重視。

以健康為例。我一直在談論的所有事情之所以發生,是因為 20 世紀消滅了那些在大多數兒童長大成人之前就奪走他們生命的致命疾病。但在 21 世紀,有一個新的優先事項——幫助老年人保持更長時間的健康。當然,這樣他們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但也為了讓他們能夠做出更多貢獻。

我們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人口數量激增。它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我們,而結局將更加改變我們。生育革命釋放了巨大的經濟活動、社會動盪和解放的力量——特別是對女性而言。但在本世紀末之前很久,智人——20 世紀魯莽、勇往直前、受荷爾蒙驅動的年輕裸猿——將會更老,並且可能會更保守、更缺乏創新精神,甚至更乏味。但也可能更明智、更少瘋狂,並且更關心彼此和環境。更老、更明智、更綠色。

部落長老可能會再次佔據中心舞臺。但這一次,他們不僅會受到尊敬,他們還將成為社會中最大的群體。而且在所有可能性中,他們將由女性主導。人口統計學就是命運。沒有回頭路了。
摘自弗雷德·皮爾斯的《即將到來的人口崩潰:以及我們星球的驚人未來》。版權所有 © 2010 年。經 Beacon Press 許可轉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