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加利福尼亞州達納角——福特汽車公司的執行董事長昨天罕見地展示了美國汽車行業的企業發展方向和文化,為該行業描繪了一幅光明的前景,儘管克萊斯勒有限責任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正處於破產的邊緣。
亨利·福特的曾孫比爾·福特表示,美國汽車行業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機,這場危機已經動搖了它的根基。但是,他說,轉向破產應該意味著一個“封閉的行業”的機會,這個行業長期以來一直陷入陳舊的思維。
“我們沒有經歷過很多革命,但是現在,我們正在經歷,”福特在接受採訪時說。“現在成為這個行業的一份子真是個美好的時光。”
現在正在接受白宮指示的克萊斯勒和通用汽車的高管可能會對這種說法提出異議,但福特將這次改組和政府救助描述為一個有著一個多世紀曆史、常常陷入僵化思維的行業所必需的。福特說,老一代不再“抗拒”新技術變革,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例如,在福特汽車公司,高管們已經決定將其全球汽車平臺,包括在歐洲表現良好的小型車型,引入北美市場。福特將此舉描述為冒險,因為最近汽油價格下跌,但他表示,公司致力於長期的效率,並且相信,當汽油價格反彈時,美國汽車市場規模縮小是不可避免的。
福特說:“實際上,業內沒有人想要改變”,他描述了一種董事會氛圍,這種氛圍對談論氣候變化、能源效率和環境保護持敵對態度。“但是我現在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感到如此興奮,我認為這太棒了。”
福特曾於2001年至2006年擔任該公司執行長,他的評論是在有跡象表明通用汽車或克萊斯勒的破產可能會擾亂整個美國行業及其供應鏈的情況下發表的。福特汽車公司官員擔心,破產申請可能意味著工會和債券持有人為克萊斯勒和通用汽車做出更深的讓步,並使這些公司在競爭中處於更有利的地位。
福特重申了其中的一些擔憂,並表示破產可能不是該行業最好的選擇,特別是當它將數十萬個工作崗位的未來交到一位破產法官手中時。
他說:“人們一直在讀到關於‘快速而簡單’的破產,我很難相信它會很簡單。”
呼籲穩定
福特是底特律三大汽車製造商中唯一拒絕接受國會救助資金的美國汽車製造商。許多人讚揚比爾·福特在擔任執行長期間,為應對石油供應緊張和碳約束經濟的到來,為公司做的準備比克萊斯勒和通用汽車更快。
福特在《財富》雜誌主辦的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表示,他擔任執行長的第一天起,首要任務就是使公司的車隊多樣化,以應對未來幾十年“無論基礎設施以何種方式崩潰”的情況。這意味著同時開發生物柴油、電力、天然氣和石油驅動的汽車,即使在這些選擇中預測出最終的贏家仍然很困難。
福特說:“這些技術變化非常、非常迅速,我們現在還不清楚最終是否會有一種技術勝出。”
福特解釋說,決定精簡為一個全球汽車平臺——而不是為北美、亞洲和歐洲採用不同的平臺——讓汽車製造商能夠靈活地增加產量,例如,如果消費者開始推動市場朝著那個方向發展,就可以生產電動汽車。
他稱該戰略為“即插即用操作”,這使福特汽車公司不會把賭注押在單一技術上。
儘管如此,福特承認汽油價格的不穩定是一個主要問題。事實上,當汽油價格超過每加侖4美元時,那些蜂擁購買小型汽車的消費者最近又開始購買大型車型,福特表示,這個問題應該透過政府政策來解決。
福特表示,他將支援汽油稅或碳價,以增加市場的穩定性,從而可以向汽車製造商發出更好的訊號。他補充說,燃料方面的波動使得無法預測汽車製造商應在五年後追求哪些車型。
福特說:“對我們來說,最糟糕的事情是不穩定,不幸的是,這正是我們一直在處理的事情,我們不知道我們計劃的汽車是否正確。”
轉移依賴?
為了解決燃料價格的起伏,福特希望看到徵收汽油稅或建立碳排放上限與交易系統,以確定碳的硬性價格。他還希望奧巴馬政府召集汽車製造商、非政府組織和立法者舉行峰會,為汽車技術建立“滑行路徑”。
滑行路徑將模仿歐洲模式,該模式在多年前將參與者聚集在一起,有效地選擇“清潔柴油”作為近期未來的汽車,至少在氫動力或電動插電式汽車發展起來之前。福特說,政府為制定滑行路徑提供的激勵措施讓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變得更容易。
福特表示,他不願選出贏家和輸家,但當替代方案是工業崩潰時,他認為歐洲模式是可行的選擇。
福特說:“它奏效了,我們在這個國家真的缺乏這種模式。”
關於電動汽車的電池,福特承認,亞洲製造商在製造實際電池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即使美國公司有能力開發元件和設計汽車來整合電池。如果美國人將石油依賴換成電池依賴,他認為這個新興市場會成為一個問題。
他說:“作為一個國家,我們不應該將一種依賴換成另一種依賴。”
更廣泛地說,福特預計國會山就氣候變化和他的行業未來將展開一場“混亂”的鬥爭。但他還認為,在未來一年左右的時間內,有政治意願制定一項聯邦法律。
福特說:“我們不能永遠使用廉價汽油,這根本不是他的國家想走的路。”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Greenwire。 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