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物種:列入名錄反而可能使動物成為黑市上的珍貴商品 [幻燈片]

透過將物種認證為瀕危物種,政府專案可能會適得其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爪哇鷹鵰 (Spizaetus bartelsi) 在印度尼西亞主要島嶼爪哇島日漸減少的森林中默默無聞地飛翔。 它們突出的頭冠和多色羽毛並沒有引起注意,鳥類市場沒有出售它們,動物園也沒有展出它們。 然而,在 1993 年,印度尼西亞政府授予爪哇鷹鵰特殊的保護地位。 那時,這種鳥的命運發生了轉變——變得更糟。

為了慶祝這種猛禽被正式指定為“國家珍稀/珍貴動物”,印度尼西亞政府將爪哇鷹鵰的肖像印在郵票和電話簿上。 不久之後,動物園管理員和非法寵物收藏家都吵著要擁有一隻,這種鳥開始在印度尼西亞各地的市場上出現出售。 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在《Oryx》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阿姆斯特丹大學動物學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自從印度尼西亞政府正式將爪哇鷹鵰標記為珍稀和珍貴動物以來,非法盜獵活動一直在以不斷升級的速度將這種鳥類從野外移除。 在 1975 年至 1991 年期間,印度尼西亞市場僅發現有三隻在售; 近年來,每年在市場上發現 30 至 40 只鷹鵰。

奧地利農業和林業、環境和水資源管理部的馬克斯·阿本斯佩格-特勞恩表示,將動物正式列為瀕危物種可能會促進盜獵。他是一項關於此主題的研究的作者,該研究發表在 2009 年 5 月的《生物保護》雜誌上。 這涉及到心理學和經濟學。感知到的稀有性使得動物對收藏家更具吸引力,而日益減少的供應推高了它們在黑市上的價格,使非法誘捕和狩獵變得更有利可圖。 曾經在雷達下存在的野生動物突然變得引人注目,並具有時尚的吸引力。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瀕危物種的 designation 有時會使盜獵活動升級到足以消滅其旨在保護的物種的程度。

檢視幻燈片 稀有性的誘惑
愛好者們渴望將稀有動物作為外來寵物和狩獵戰利品,以及昆蟲或鳥蛋收藏品。 法國保護生物學家在 2006 年的《PLoS Biology》雜誌上透過數學建模展示了人們對收集稀有動物的無情驅動力如何將物種推向滅絕。 例如,在 20 世紀初期,島嶼開發縮小了巴釐虎(Panthera tigris ssp. Balica)的印度尼西亞森林棲息地。 然後,歐洲的戰利品獵人追捕稀少的剩餘老虎,並在 1940 年代將其獵殺至滅絕。 甚至科學家也屈服於這種衝動。 例如,鳥類學家和博物館管理員透過助長需求,將大海雀 (Pinguinus impennis) 推向滅絕,該需求將大海雀的皮和蛋的價格推得越來越高,最終在 1844 年滅絕。

根據生態學家埃琳娜·安古洛和弗蘭克·庫爾尚的研究,人們被稀有動物所吸引,並且會不遺餘力地去觀看它們,該研究於 2009 年 4 月發表在《PLoS ONE》雜誌上。 在這項研究中,當網路訪問者有機會線上觀看瀕危的尼泊爾食魚鱷或常見的田鼠的照片時,他們最常選擇稀有物種。 與選擇常見動物的訪問者相比,訪問者花費更多精力載入稀有影像,並等待更長時間才能線上看到它們。

消費者也渴望稀有動物美食。 白鮑魚 (Haliotis sorenseni) 是第一個受到聯邦保護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由於太多人認為它美味,現在僅剩下其先前種群的 1%。 2008 年,一項聯邦恢復計劃指出,白鮑魚“在商業捕撈高峰期被捕撈到如此低的水平,以至於成年鮑魚的密度不足以成功繁殖,導致反覆的補充失敗和接近於零的有效種群規模。” 如果沒有緊急和強烈的人為干預,“野外剩餘的約 1,600 只白鮑魚將在 2010 年消失。”

“爬蟲”狂熱
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愛好者,被暱稱為“爬蟲迷”,以學術領域爬蟲學命名,他們尤其熱衷於收集瀕危動物。 一份已發表的報告確定了印度尼西亞偏遠溼地的羅地島蛇頸龜 (Chelodina mccordi),這足以引發一股非法貿易浪潮,將這種新發現的爬行動物推向滅絕的邊緣。 菲律賓森林龜(Siebenrockiella leytensis)曾被認為已經滅絕,但在 2001 年被重新發現時仍然活著,並立即成為盜獵者和寵物交易商的目標,他們在黑市上以每隻高達 2,500 美元的價格出售給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買家。

在泰國曼谷的一個週末市場,來自野生動物貿易監測網路 TRAFFIC 的臥底研究人員看到了裝有稀有淡水龜(如輻射陸龜 (Astrochelys radiata))的盒子和水箱,輻射陸龜出現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 為了說服潛在客戶,賣家主動提供了關於陸龜“紅色名錄”地位的資訊,並提供了關於如何將動物偷運出境的建議。

根據 2009 年發表在《Oryx》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在中國最大的寵物市場——廣州越和花鳥市場——在兩年期間統計了近 39,000 只待售烏龜。 其中包括近 20% 的世界龜類物種,包括《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 附錄 I 或 II 中列為瀕危物種的 30 個物種。 該研究的結論是,“寵物貿易是對烏龜保護的嚴重威脅,執法力度需要加強。”

臥底視角
非法寵物貿易在美國也很活躍。 今年早些時候,紐約州環境保護部 (DEC) 完成了“Operation Shellshock”,這是一項為期四年的針對非法爬蟲貿易的秘密行動。 該行動最終逮捕了 26 人,並查獲了 400 多隻動物作為證據,其中包括瀕危烏龜和毒蛇。

紐約州環境保護部中尉理查德·托馬斯曾以臥底身份加入該州的環境犯罪調查小組,他說他經常被提供每隻 150 美元到 2,000 美元不等的本地烏龜。 他親眼目睹了瀕危地位如何成為一種非法的營銷工具。 “金錢是大多數犯罪的驅動力,包括危害野生動物的犯罪,”他說。 “在州和聯邦層面被列為瀕危物種的動物在國內外市場上都非常搶手。 隨著物種在州或聯邦立法下的地位發生變化,其價格也會上漲,因為私人收藏家越來越想要它們。”

檢視幻燈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