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絕漩渦”可能因瀕危物種警報而產生

人類對稀有物品的喜愛可能會導致保護工作適得其反,並迫使物種消失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人類珍視稀有物品——無論是繪畫、硬幣還是稀有的兩棲動物物種。這種對難以找到的東西的偏愛使得巴黎南大學的研究人員假設,過度開發物種——例如透過狩獵和收集外來寵物——會導致它們的滅絕。(標準的經濟理論預測,過度開發實際上不會導致物種滅絕,因為獲取它的成本將大於其本身的價值。)作者提到,將動物或植物列入保護組織的觀察名單,是一種可以提高稀有物種價值的方式。

數學和進化生態學家弗蘭克·庫爾尚(Franck Courchamp)表示,他的團隊的工作——發表在本週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上——基於一種名為“阿利效應”的生態過程,即一個物種的滅絕風險因低種群數量導致的繁殖能力下降而增加。庫爾尚修改了一個經濟資源開發模型,使得當一種材料變得更加稀有時,其在市場上的價格就會上漲。他證明,如果一種材料的數量減少到足夠少時,價格可能會變得非常高,以至於可以抵消尋找它所涉及的成本。將這一推理應用於瀕危物種,他得出結論,人類可以引發“人為的阿利效應”,最終會導致某些珍貴物種的“滅絕漩渦”。“人類可以做的是將這種內在的阿利效應推入密度區域,在這些區域中,阿利效應可以被揭示或顯現,”庫爾尚解釋說。“但他們無法創造它。要麼這個物種本身就具有這種效應,要麼就沒有。”

庫爾尚和他的同事著手強調這種情景可能發生的一些例子。他引用了海雀,這種鳥每年只產一枚卵,並且因其肉和羽毛而被追捧,直到它變得極其稀有。開始覬覦它們的人包括博物館館長和鳥類學家,他們為了儲存這種不會飛翔的鳥的證據,可能反而幫助殺死了它們。狩獵也可能導致這種人為的阿利效應——據瞭解,獵人曾為一張獵殺一隻野生綿羊的許可證支付高達 40 萬美元的費用。皮毛或蛋被認為是奢侈品的動物——例如斑點貓或鱘魚——也可能成為獵物。傳統醫學可能導致對動植物的過度開發,生態旅遊也可能如此。最後,對稀有物種作為外來寵物的高需求,可能導致為快速減少的種群成員支付非常高的金額——來自印度尼西亞羅蒂島的一隻烏龜和一隻中國壁虎分別在國際寵物貿易中賣出了 1500 美元和 2000 美元。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得以持續。


在研究中,庫爾尚的團隊聲稱,一些野生動物貿易商注意到,保護組織宣佈某個物種瀕危可能會導致其價值飆升。庫爾尚說,保護主義者在決定是否就一個正在消失的物種發出警報時,必須考慮兩個因素:它可能被過度開發的方式,以及保護網路是否能夠充分保護它。“如果已知它很可能成為狩獵或傳統醫學的目標,或者你不能合理地認為你可以保護該物種,例如因為缺乏資源,那麼你需要在宣佈它稀有之前三思而後行,”他警告說。“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說它稀有,那麼它就不能從保護專案、貿易禁令或這類事情中受益。”

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物種保護副總裁吉內特·亨利(Ginette Hemley)認為,庫爾尚的發現並不適用於物種開發的整個領域,而是適用於“收藏家尋求的稀有活爬行動物”,例如那些在羅蒂島、馬達加斯加和新喀里多尼亞發現的。“當我們突然聽到對一個物種的種群有巨大需求時——而且通常是這些稀有的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這些收藏家會追逐它們,它們是特有物種,而且分佈範圍非常有限——在我們更多地瞭解情況之前,我們不會公開它,”她解釋說。“我們不會強調它們的存在,因為它可能會增加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