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學習新資訊的?
海蒂·約翰森-伯格,牛津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回應: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天生就傾向於廝守終生嗎? ——切爾西·布倫南,明尼阿波利斯
珍妮·卡莉亞·斯塔馬塔基斯,舊金山灣區幾所大學的講師,回應:
“至死不渝”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想法,但隨著離婚率超過 50%,許多人很可能會同意,人類具有生物學衝動,傾向於非一夫一妻制。一種流行的理論認為,大腦被設計為儘可能多地尋找伴侶,這是一種在自然界中觀察到的行為。例如,黑猩猩生活在濫交的社會群體中,雄性與許多雌性交配,反之亦然。
但其他動物已知會終生結合。紅狐狸不像郊狼或狼那樣成群結隊地生活,而是形成一夫一妻制的配對,平等地分擔父母和狩獵的職責,並作為一個單位保持在一起直到死亡。
對於人類來說,一夫一妻制並非生物學註定的。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進化心理學家大衛·M·巴斯表示,總的來說,人類天生傾向於非一夫一妻制。但是,巴斯認為,濫交併非普遍現象;終生關係對許多人來說可以而且確實有效。
那麼,是什麼區分了那些能夠走到最後的夫妻呢?多項研究表明,一系列非生物學因素可以幫助確定哪些配對能夠長久——那些公開溝通、互相尊重、擁有共同興趣並在強烈的吸引力消退時仍保持親密友誼的人。
華盛頓大學的名譽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開發了一個模型來預測哪些新婚夫婦會保持婚姻關係,哪些會離婚,他聲稱這種方法的準確率高達 90%。他發現,大多數離婚發生在夫妻結合後的關鍵時刻。第一個時期發生在七年後,此時夫妻往往會感受到關係的壓力(七年之癢是否敲響了警鐘?)。20 年後,夫妻可能會遇到“空巢綜合症”——一種當孩子離家後可能出現的孤獨感,這可能會導致婚姻關係破裂。
一位夫妻治療師最近與我分享了一個他總是問客戶的關鍵問題:“告訴我關於你們婚禮當天的事情。” 一個由積極回憶組成的答案是一個好兆頭。一對夫婦如果開始談論雨水和壓力,也是提供了一個明顯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