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太陽黑子並非太陽表面的簡單瑕疵。這些集中磁活動的黑暗區域是動態的、多變的特徵,太陽物理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試圖詳細瞭解它們。
一個研究團隊研究了2010年的這個黑子,它的直徑比地球還大,以揭開關於太陽黑子內部運作的新線索。該團隊由斯德哥爾摩大學和瑞典皇家科學院太陽物理研究所的戈蘭·沙爾默領導,使用位於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的瑞典1米太陽望遠鏡測量了太陽黑子中等離子體的運動。他們在6月2日線上發表了他們的發現,刊登在《科學》雜誌上。
沙爾默和他的同事發現,在半影內的等離子體,太陽黑子的絲狀區域環繞著黑暗的中心本影,正在垂直迴圈,在不同位置上升或下降,速度約為每秒一公里,或每小時超過3000公里。(用人眼作比喻,本影是瞳孔,半影是虹膜。)這種上升和下降是半影中對流的證據,這種現象在太陽黑子動力學的計算機模擬中已被預測,但研究人員表示尚未透過觀測證實。對流發生時,熱等離子體從下方升起,輻射散發熱量,並在冷卻後再次沉入太陽。
這種對流似乎與埃弗謝德流密切相關,埃弗謝德流是一種等離子體電流,以每秒幾公里的速度從半影的內部部分水平向外流動。這種現象以英國天文學家約翰·埃弗謝德的名字命名,他在1909年發現了它。根據這項新研究,埃弗謝德效應僅僅是新探測到的太陽黑子半影中垂直對流的向外水平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