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成癮和人際關係,觀看電影“羞恥”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這個週末,我在影院觀看了《羞恥》,這是一部關於紐約市一位30多歲的性癮者的電影,這個人表面上看起來擁有外貌、才華、事業和動力,可以獲得巨大的成功。但除了放蕩的性行為之外,這部電影也微妙地探討了成癮對人際關係(友誼、家庭和愛情)的損害,以及成癮的本質,我對此表示讚賞。通常,人際關係被描繪成成癮本身的副線劇情,而成癮則扮演著包容、虐待和不合時宜的愛人的角色。

這部電影的各個方面在多個層面上引起了共鳴,我認為這也會在許多癮君子以及那些熟悉藥物濫用和成癮的人中引起共鳴。雖然節奏緩慢,但它展現了癮君子的生活快照,以及一個沒有提供多少答案的結局——這是一部完美的思考電影。對我來說,有些部分讓人起雞皮疙瘩,而且似乎很適合節日期間觀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對於我們許多生活中存在成癮問題的人來說,節日是痛苦的——充滿了對受影響的親人、可怕的爭吵或缺席家庭成員的回憶。我與回到家鄉作鬥爭,緊張情緒逐漸上升到我所謂的“假期”時間,擔心看似強制性的令人難堪的談話和鬧劇。在整部電影的過程中,一句又一句臺詞變得真實起來,肯定是那些在我家中像鳥兒一樣流傳的短語

“我們不是壞人。我們只是來自一個糟糕的地方。”

“我們是一家人,我們註定要互相照顧。”

“我總是讓你生氣,但我不知道為什麼。”

“我發現你令人厭惡。我發現你無法安慰。我發現你具有侵略性。”

這裡的諷刺之處在於閱讀臺詞的角色性質難以區分——是癮君子在說話還是家庭成員?貫穿始終的疲憊感是顯而易見的,一道又一道令人沮喪的障礙阻礙著溝通。

這部電影廣泛地避開了螢幕表演中常見的陳腐成癮型別,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讓觀眾能夠同情並超越圍繞節日的煩惱情緒。雖然這不是你典型的聖誕電影,但它可能會起到急需的寬容作用,難道我們所有人都不需要更多一點寬容嗎?

評分:A。去影院觀看

看過了嗎?有不同的看法?讓我們在下面的評論中討論。

About Cassie Rodenberg

I write, I listen, I research, I tell stories. Mostly just listen. I don't think we listen without judgment enough. I explore marginalized things we like to ignore. Addiction and mental illness is The White Noise behind many lives -- simply what Is. Peripherals: I write on culture, poverty, addiction and mental illness in New York City, recovering from stints as a chemist and interactive TV producer. During the day, I teach science in South Bronx public school.

More by Cassie Rodenbe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