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量用藥的面孔

這篇文章是我與克里斯·阿納德的照片合作敘事系列的一部分,探討了布朗克斯區亨茨角地區的成癮、貧困、賣淫和城市人類學問題。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上,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這篇文章是我與克里斯·阿納德的照片合作敘事系列的一部分,探討了布朗克斯區亨茨角地區的成癮、貧困、賣淫和城市人類學問題。有關該系列的更多資訊,請點選此處

-------------------------

自1979年以來,美國的藥物過量死亡率穩步上升。2008年,共報告了36450例藥物過量死亡(即無意、有意[自殺或他殺]或意圖不明),其中處方類阿片鎮痛藥(例如,羥考酮、氫可酮和美沙酮)、可卡因和海洛因是最常見的相關藥物(1)。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社群專案為吸毒者、他們的家人和朋友以及服務提供者提供了阿片類藥物過量預防服務。自1996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此類專案提供了阿片類藥物拮抗劑納洛酮鹽酸鹽,這是逆轉海洛因和其他阿片類藥物過量引起的潛在致命性呼吸抑制的首選治療方法(2)。納洛酮對非阿片類藥物過量(例如,可卡因、苯二氮卓類藥物或酒精)無效(3)。2010年10月,一個全國性的倡導和能力建設組織——減害聯盟,對美國50個已知分發納洛酮的專案進行了調查,以收集當地專案地點、納洛酮分發和過量逆轉的資料。本報告總結了完成調查的48個專案和響應中代表的188個當地專案的調查結果。自1996年第一個阿片類藥物過量預防專案開始分發納洛酮以來,受訪專案報告稱,已向53032人進行了培訓並分發了納洛酮,並收到了10171例過量逆轉的報告。向吸毒者和可能在阿片類藥物過量現場的人提供阿片類藥物過量教育和納洛酮,可以幫助降低阿片類藥物過量死亡率,這是一個迅速增長的公共衛生問題。¹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謝莉:布朗克斯區亨茨角。由克里斯·阿納德提供。

謝莉曾五次過量用藥,一次在星巴克洗手間,一次在麥當勞。兩次都是被急救人員和驚慌失措的員工發現在一個鎖著的隔間的馬桶旁。

百事:布朗克斯區亨茨角。由克里斯·阿納德提供。

百事曾兩次過量用藥。感謝上帝,從未在她的孩子們面前。劃十字,親吻天空。

索尼婭:布朗克斯區亨茨角。由克里斯·阿納德提供。

索尼婭從新奧爾良的監獄出來後過量用藥。她需要感受一切,所以她買了一切。首先,她在自己的肚子上用記號筆潦草地寫下她父親的電話號碼,以便有人可以打電話,這樣她就不會死後被送到貧民公墓。幸運或不幸的是,這些毒品是劣質的。

埃裡克:布朗克斯區亨茨角。由克里斯·阿納德提供。

埃裡克的第一個女朋友死於過量用藥。他現在和索尼婭結婚了,並在賴克斯島監獄等待因直接向警察出售海洛因而被判刑。他說,他的室友在吸食快克可卡因,因此他離開了強制住院康復計劃。

妮西:布朗克斯區亨茨角。由克里斯·阿納德提供。

妮西在橋下過量用藥,赤身裸體,無法坐起來。那是她持續數月保持清潔之後,她再也無法承受壓力——生活的壓力——的時候。她離開了她在新澤西州的家人,躲在亨茨角,一個遙不可及的地方,感到羞愧。

羅蘭的母親在他還是個嬰兒時就因過量用藥而去世,所以他主要在集體宿舍長大。現在21歲的他因非法持有毒品第二次被關進賴克斯島監獄,在上次獲釋的當天再次因海洛因而被捕。

-------------------------

更多亨茨角成癮文章

在 Facebook 上關注

克里斯·阿納德的照片和他的Facebook 頁面

About Cassie Rodenberg

I write, I listen, I research, I tell stories. Mostly just listen. I don't think we listen without judgment enough. I explore marginalized things we like to ignore. Addiction and mental illness is The White Noise behind many lives -- simply what Is. Peripherals: I write on culture, poverty, addiction and mental illness in New York City, recovering from stints as a chemist and interactive TV producer. During the day, I teach science in South Bronx public school.

More by Cassie Rodenbe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