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孩子眼中的毒品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為了提供不同的見解,這是一篇由 12 歲孩子撰寫的客座文章,揭示了孩子們 drug 知識的匱乏。 明天,我將研究他討論的 drugs。 今天,這是他對 drugs 的看法以及對我提出的問題的回應。 這是他未經編輯的打字草稿

所以我正坐在學校集會上,心想“我為什麼要在這裡?” 嗯,我的七年級老師給出的答案是“因為它對我們的社會具有教育意義和有益。” 我說“我為什麼要在這裡”的原因是因為我顯然是一個天使(呵呵...),永遠不會碰毒品。 我的意思是,“白色閃電?”、“什錦乾果?”、“查理颶風”到底是什麼鬼東西?! 我承認,我們學校的一些孩子可能會吸毒,但我不認為有人會吸“查理颶風”! 有時我會懷疑我的學校以及他們在那裡教我們什麼。 現在 Cassie 將問我一些問題。

問題:根據你所知和你所學到的,最可怕的毒品似乎是什麼?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答案:絕對是“查理颶風”。(我不確定那是什麼,但他們談到了它,我認為那是搖頭丸。)聽起來絕對可怕!

問題:酒精是毒品嗎?

答案:是的,它是。 在集會上,他們說即使酒精不是非法的,它也是一種毒品。 他們沒有過多談論它,但他們說飲酒過量會在短時間或長時間內使你的大腦迷失方向。(取決於你喝了多少。)

問題:你認為初中的孩子吸毒嗎? 教導有關毒品的知識重要嗎?

答案:可能吧。 雖然我懷疑很多孩子吸毒,但我確實認為教導有關毒品的知識很重要,因為它可能會教孩子們如何在未來甚至現在採取行動。(雖然如果沒有每年一次的集會可能會減少一些煩惱!)

問題:你認為他們在集會上教的東西是正確的嗎? 應該在全校面前進行嗎?

答案:是的,我認為他們在集會上教的東西是正確的。(部分原因是學校負擔不起教導錯誤資訊的費用。)是的,我認為應該在全校面前進行一次。 然後每年向六年級新生進行。 我是七年級的學生,已經看過兩次了,明年還要再看一次。 但我知道學校的意圖是好的。(而且集會是必需的。)

問題:你如何看待成年人飲酒和/或吸毒?

答案:可能和我看待孩子吸毒的想法一樣。 我也認為飲酒可能是可以的,只要適量即可。 我認為毒品比酒精更能改變你的大腦,但你仍然應該適量使用。 毒品,那不一樣。 如果是非法的,就不要碰。 僅僅因為製造商在“浴鹽”容器上寫著“不供人類食用”並不意味著它不是毒品。 僅僅因為那個小漏洞使它合法,並不意味著它是可以的。

問題:人們用浴鹽做什麼?

答案:在集會上,他們告訴我們你可以把它混在飲料裡(它是粉末狀的),吸食它和其他不必要和令人厭惡的東西。

問題:你認為你長大後會嘗試飲酒和/或吸毒嗎?

答案:飲酒,可能會。 毒品? 我不這麼認為。 我不想開始產生幻覺並開始感覺到實際上不存在的東西。

問題:什麼是成癮?

答案:某種你被毒品或其他產品中的化學物質吸引的東西。 我不確定是什麼導致成癮,但我知道它存在於香菸和不同的毒品產品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中。 我想如果你下定決心,你可以戒掉。 如果你吸菸,如果你連續七年不吸菸,你的肺就會完全痊癒。 我是從我媽媽那裡學到的。

問題:你還有什麼想說的嗎?

答案:毒品是愚蠢的、笨蛋的,一個人吸毒是完全不負責任的。 向世界上所有的人發出呼籲:不要吸毒。

簡介:我是 Sam,我 12 歲,我住在南卡羅來納州,我討厭毒品,我是一個天使。(呵呵...)

About Cassie Rodenberg

I write, I listen, I research, I tell stories. Mostly just listen. I don't think we listen without judgment enough. I explore marginalized things we like to ignore. Addiction and mental illness is The White Noise behind many lives -- simply what Is. Peripherals: I write on culture, poverty, addiction and mental illness in New York City, recovering from stints as a chemist and interactive TV producer. During the day, I teach science in South Bronx public school.

More by Cassie Rodenbe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