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會在你的大腦中鑽孔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藥物像蟲子蛀蘋果一樣,在你的大腦中穿隧道,這個想法是我經常聽到的一個比喻。我曾為探索頻道的“好奇心”欄目撰寫過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章,並且為了準備與高中生進行藥物教育講座的材料,我重新審視了這個話題。這是一個對常見問題的簡單回顧,這個問題總是讓我意識到我們的大腦是多麼複雜,但又不可否認地脆弱。

藥物可能不會在你的大腦中鑽出實際的孔洞,但它們可以把你的心理處理能力變成瑞士乳酪。以下是它的工作原理:大腦中充滿了不同種類的神經遞質,或者說是傳遞資訊的細胞。它們使我們的神經系統運轉並正常運作。一個很好的例子是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它在大腦中扮演著許多角色,包括你的動機、認知和懲罰/獎勵系統。

多巴胺這樣的神經遞質穿梭並與特定的受體結合,從而在大腦中傳遞資訊。藥物可以通過幾種方式對這個系統造成破壞——它們可能會做出相當於細胞人質事件的事情,並佔據受體的位置,取代神經遞質。如果發生這種情況,神經遞質就無法進入或離開它們的受體,你的神經系統的某些部分就無法與你的大腦進行交流。更糟糕的是,它們可能會阻礙產生神經遞質的化學反應,也就是你的電訊號傳遞的源頭。它們也可能過度刺激或阻斷受體,從而使神經遞質無法傳遞它們的資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如果神經元受體被淹沒或阻斷,它們可能會對多巴胺等神經遞質變得不敏感或過度敏感。這意味著你的大腦無法識別或接收到工作所需的資訊,來驅動你神經系統的關鍵部分,比如那些控制你的情緒或動機結構的部分。最終,你的心理系統的不同部分會出現“漏洞”,而具體的漏洞部分取決於你服用的藥物種類。

這是一個來自BBC“藥物如何工作”系列的影片,它闡釋了這個概念,描述了可卡因對大腦多巴胺的影響。

About Cassie Rodenberg

I write, I listen, I research, I tell stories. Mostly just listen. I don't think we listen without judgment enough. I explore marginalized things we like to ignore. Addiction and mental illness is The White Noise behind many lives -- simply what Is. Peripherals: I write on culture, poverty, addiction and mental illness in New York City, recovering from stints as a chemist and interactive TV producer. During the day, I teach science in South Bronx public school.

More by Cassie Rodenbe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