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這個文化中,成癮者並沒有得到太多的同情。情況很複雜——他們做了壞事。他們撞毀汽車,或遺棄孩子,或偷錢。但即使是被成癮者傷害過的人——例如,其中一些藝術家是成癮者或酗酒者的孩子——他們仍然希望人們知道這是疾病而不是人在做壞事。——瑪格麗特·道威爾
成癮的神經化學面紗背後的人性透過藝術來表達其意義,在這裡透過照片展示,並在下面展示那些受成癮影響的人創作的肖像和願景。這個約翰·霍普金斯展覽系列,作為個人故事講述的藝術渲染,提醒我們這種動盪的疾病背後的影響和人與人之間的聯絡,並引出一個問題,對於我們無法理解的事物背後的艱辛,我們能否假裝瞭解?
《剩餘 0 次續藥》,作者:德里克·S·卡明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如果他們只將藥物視為一種幫助工具,有些人將看不到這種並置。我希望大多數人將藥物視為它已成為的雙刃劍。為什麼我們不把藥櫃鎖得像槍櫃一樣安全呢?”
《花童》,作者:夏洛特·亨特利
“這幅畫的名字來源於 1960 年代舊金山的‘花童’。這位憔悴的年輕人住在泰國的一個村莊裡。從他骨瘦如柴的身體狀況來看,我推測他靠鴉片為生。他做了這頂廉價的帽子,並用鮮花裝飾它。顯然,鴉片煙鬥也是他做的。”
《分裂》,作者:斯蒂芬妮·芬克
“由於酒精中毒,我遭受了失去朋友和與家人疏遠的痛苦,我理解一個人不必使用藥物也會遭受虐待和成癮之苦。”
《我快要抽菸死了》,作者:瑪麗·巴拉
“社會對菸草成癮已經麻木了。“死亡棒”、“癌症棒”、“焦油固定劑”都是我從吸菸者那裡學到的俚語。也許正是尼古丁成癮非常緩慢、內在、不易察覺的影響,才使得它與冰毒或可卡因成癮相比顯得像是天使般的?”
檢視更多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