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告訴她》:論死亡與敘事控制中的文化差異

這部感人的電影讓觀眾思考醫學和道德方面的挑戰性問題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的母親患有四期肺癌已經五年多了,對我來說,王璐璐的電影《別告訴她》(部分改編自導演自己的經歷)觸動了一些真實的東西。我一直在試圖承認自己無法拯救她,以及籠罩著我們每天生活的持續不確定狀態。過去的五年就像一場我想要的現實和我得到的現實之間的拉鋸戰,最難的部分之一是我在構建自己的敘事方面擁有的微弱力量。有很多散文、書籍、電影和歌曲試圖捕捉疾病(即生活)的不可預測性,《別告訴她》成功地為我呈現了這些緊張關係。我相信,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故事是有效的;這些故事能觸動我們的心絃,並引發一系列我們本來不會考慮的道德困境。

《別告訴她》的開端是王璐璐的祖母,她住在中國,被診斷出患有四期肺癌。她的家人被醫生告知她只有三個月的生命,家人決定不告訴祖母——疾病和診斷的承受者——說透露癌症或預後沒有任何好處。相反,王的家人安排了一場盛大的婚宴,讓家人回到他們的家鄉長春團聚,其隱秘的目的是為他們垂死的女族長聚會——一場婚姻儀式變成了虛假的葬禮。這部於 2019 年 1 月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的電影仍然是討論的豐富來源,特別是在醫學領域。

《別告訴她》是一部喜劇劇情片,巧妙地處理了疾病帶來的心碎和幽默。婚禮慶典和葬禮的切實鄰近性使這部電影懸浮在荒謬和深深的痛苦之間的微妙空間中。儘管安排本身具有人為性,但這部電影散發出家庭的溫柔。由奧卡菲娜飾演的主人公比莉,反覆詢問她的父母,在面對絕症時保密是否符合倫理道德。我們跟隨比莉努力應對她對祖母、父母和中國大家庭的複雜恐懼、焦慮和溫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整部電影中,比莉都陷入了照顧祖母的責任、無法將祖母從迫在眉睫的死亡中拯救出來的挫敗感以及她所處的中國和美國道德之間的文化差異之間。這部電影成功地承載了人們會從一部關於癌症的電影中提出的主題元素——疾病的複雜和意外的現實;對人類不足的認識;這種認識的冗餘;以及走向接受的複雜道路。

這部電影以痛苦和愛的豐富層次為線索,要求觀眾質疑擁有資訊責任的含義,以及披露資訊(或者不披露資訊,這在《別告訴她》中變得很重要)的倫理道德。這部電影在許多方面都與醫學密不可分,因為它提出的問題對於有同理心的醫治至關重要。在圍繞醫療資訊的傳遞的情節中出現的問題在當今的護理文化中依然存在。

例如,在治療絕症患者時,自主性和仁慈之間的平衡在中國仍然令人擔憂且尚未解決。跨文化案例研究表明,在其他國家(包括臺灣、日本、土耳其、伊朗等國家),如實告知同樣是不透明的。但即使在美國,如實告知被認為具有美德和道德上的清晰性,但社會文化和個體差異使得醫生和患者之間、醫生和家庭之間的對話變得複雜。 雖然真相是在臨床相遇中建立信任的根本支柱,但關於醫生需要為有效溝通所採納的患者觀點成分的實證資訊有限。

這部電影重申了對實證研究的需求,以瞭解醫生如何更好地適應患者在診斷、預後和家庭動態方面的多樣化觀點。尤其是在像美國這樣一個重視個人表達的國家,醫生必須繼續嚴格調查他們在如實告知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對話細微之處如何隨著每個患者和家庭而變化。

但除了重燃對此類實證知識的迫切需求之外,《別告訴她》還讓我們對真相有了更深刻、更發自內心和現象學的理解。這部電影在表面上是成功的,因為它細緻地再現了癌症與患者、患者與家庭、家庭與醫生、國家與國家之間持續存在的現實。但當它作為對其觀眾的道德實踐時,它可能更加成功。

《別告訴她》在情感上具有挑戰性,因為它存在於道德灰色地帶,並要求其角色和觀眾在這種不適感中徘徊。我們對比莉產生同情心,因為她對於告訴祖母關於她疾病的真相以及從而拯救她的那種不足感,是她成年故事中與控制力進行的積極鬥爭。如果比莉可以告訴她的祖母,也許她可以拯救她。我們作為觀眾,即使知道現實不太可能,仍然抱有這種希望。這部電影作為一個更大的隱喻: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控制的幻想;如果可以控制資訊的傳播,那麼也許也可以控制疾病。也許死亡是可以預防的

但是,接下來,我們面臨著控制和欺騙的後果——不僅僅是隱瞞比莉祖母的資訊這種主題上的“欺騙”,還有欺騙的抽象概念,即知識和控制彼此一致地行動;它們並非如此。這部電影打破了這些以控制知識作為控制生活方式的幻想,並透過這樣做,促使我們暫停自己對敘事控制的渴望,以及更廣泛意義上的控制。

像《別告訴她》這樣的故事在醫學中是必要的,因為它們為我們提供了安全的空間來練習道德困境,這對於認識我們自己的偏見和尊重他人的故事至關重要。毫無疑問,醫學需要精確才能有效護理。但毫無疑問,醫學也需要想象力。而這正是這部電影所提供的。它給了我們一個機會退後一步,真正問問自己:患者的敘述是什麼?傳統的康復敘事弧線揭示了我們自己對敘事簡單化的哪些渴望?而這種自滿的後果是什麼?在我們聽到的故事中,有哪些不透明的、未知的、令人不適的領域,我們如何以適當的護理來回應?這些問題永遠不會得到解答,至少不會完全解答,但也許我們可以透過尋找那些讓我們停下來、提問和傾聽的故事來更接近它們的真相。

Yoshiko Iwai, M.S., M.F.A., is a graduate of Columbia University's programs in Narrative Medicine and Creative Nonfiction. She is a medical stud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School of Medicine in Chapel Hill, N.C.

More by Yoshiko Iwa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