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對於 LGBTQ+ 青少年的雙刃劍

疫情期間更多上網時間可能會使他們遭受虐待——但虛擬空間也可以提供至關重要的生命線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 2020 年的美國,對於年輕的 LGBTQ+ 人群來說,意味著生活在既有顯著進步又有普遍挑戰的文化中。同性婚姻是合法的;在電影和電視中,肯定身份的性和性別少數群體角色越來越多;名人和影響者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自豪地出櫃;我們中的許多人作為公開的專業人士、父母和社群成員過著蓬勃發展的生活。

然而,許多 LGBTQ+ 青少年繼續面臨歧視和否認他們表達自己身份的權利,並且在 COVID 疫情封鎖時代仍然面臨獨特的和新出現的心理健康挑戰。正當國家注意力理所當然地集中在種族不公正問題上,並且今年的驕傲慶祝活動聚焦於種族、性和性別少數群體運動的團結時,現在是關注如何利用技術來促進 LGBTQ+ 年輕人的公正和支援性社群的最佳時機。

與我們的異性戀、順性別同齡人相比,LGBTQ+ 青少年仍然以驚人的高比例經歷心理健康挑戰。特雷弗專案的一項全國調查發現,39% 的 LGBTQ+ 青少年在過去一年中曾認真考慮過自殺,並且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估計,LGB 青少年的自殺率是其異性戀同齡人的三到五倍。年輕的 LGBTQ+ 黑人、原住民和有色人種 (BIPOC) 尤其面臨經歷多種形式歧視和侵犯的風險(基於少數族裔身份的交叉性),這使他們特別容易受到慢性壓力和心理健康挑戰的影響。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些差距在跨性別和非二元性別青少年中尤為突出。儘管以跨性別或非二元性別(認同為男性或女性以外的性別)身份出櫃越來越普遍,但針對以這種方式認同的青少年的歧視和暴力仍然猖獗。美國跨性別者調查發現,美國 40% 的跨性別成年人報告一生中至少有一次自殺未遂(幾乎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九倍),而 73% 的自殺未遂者在 18 歲之前首次嘗試自殺。在黑人跨性別或非二元性別青少年中,自殺念頭和自殺未遂的發生率是順性別黑人 LGBQ 青少年的兩倍。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居家隔離時,LGBTQ+ 青少年可能與不接受他們的人住在一起,迫使他們回到衣櫃裡,回到一個不反映他們真實情況的身份,在某些情況下,他們可能會在身體上或精神上不安全。對於 BIPOC 來說,這種情況甚至更有可能發生,他們的家人可能不接受他們的 LGBTQ+ 身份。這造成的心理影響可能是深刻而持久的。

技術可以成為許多人的生命線。今天的青少年和年輕人可以前所未有地訪問線上資訊和社群;95% 的美國青少年擁有智慧手機(或可以使用智慧手機),45% 的人表示他們“幾乎 постоянно”線上。這一代 LGBTQ+ 青少年通常依賴於透過技術建立的聯絡來獲得社會支援和身份認同,以及訪問重要資訊和資源。霍普實驗室和健康福利信託基金會進行的一項全國調查顯示,LGBTQ+ 青少年比其他人更傾向於在網上搜索有關抑鬱症、焦慮症、壓力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的資訊。虛擬空間提供了安全和支援,這些安全和支援可能在他們的線下生活中無法獲得,透過提供一個以真實的自我參與的空間,這通常是第一次。

但這很複雜,網際網路不一定是安全的地方。許多 LGBTQ+ 青少年在網上遭受虐待。騷擾和網路欺凌對於 LGBTQ+ 青少年來說很常見,他們比其他人更不願意在發生時尋求幫助——對於 BIPOC 青年來說,這種情況尤其猖獗。網路騷擾並不新鮮,但這有所不同。少數群體壓力理論幫助我們理解,基於性取向、性別和種族的歧視經歷和預期如何為社會中的少數群體創造獨特的壓力體驗,並引發一系列與抑鬱症、焦慮症和自殺傾向相關的有害認知狀態。

由於 LGBTQ+ 年輕人居家隔離,因此更有可能上網,這種風險與希望並存的雙重性尤其危險。在年輕人尋求避難的確切時刻和確切地點遭受排斥和虐待可能是毀滅性的,並且可能導致比我們目前可以預測的更糟糕的心理健康結果。

我們如何駕馭技術對於 LGBTQ+ 青少年的雙刃劍?為了應對 COVID 疫情,湧現出大量支援福祉併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精神病或心理支援的數字服務,但這些服務中很少有專門針對 LGBTQ+ 青少年的情感和文化體驗量身定製的,幾乎沒有專門為 BIPOC 量身定製的。LGBTQ+ 人群和有色人種始終表示偏愛為他們量身定製的心理健康干預措施。需要更廣泛地提供 LGBTQ+ 青少年認為安全、舒適且文化上適當的支援,特別是對於那些 BIPOC 青少年。

天生如此基金會特雷弗專案一切都會好起來專案媒體機構(如Them)等,提供了基礎支援,以建立對 LGBTQ+ 體驗的肯定性想法、應對壓力的策略以及危機時刻的即時幫助。至關重要的是,專門為 LGBTQ+ 量身定製的干預措施可能更有效:在我去年年底與同事在《尼古丁與菸草研究》上發表的一項臨床試驗中,我們表明,專門針對 LGBTQ+ 年輕人的線上戒菸計劃比更廣泛針對人群的計劃更能有效地幫助他們戒菸。

在這個時刻,為 LGBTQ+ 青少年,尤其是跨性別、非二元性別和 BIPOC 青少年提供量身定製的線上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至關重要,因為他們的需求被提高了;獲得支援的機會受到限制;危險是複雜的;潛在的危害是深遠的。現在,技術和行為科學有潛力滿足這一需求。他們就在這裡,他們是酷兒,我們必須習慣於在他們所在的地方接觸他們,那就是線上。

Danielle Ramo, Ph.D., is a clinical psychologist and senior director of research at Hopelab, a social innovation laboratory that builds behavior change tech to improve the lives of teens and young adults. She is also an adjunct associate professor of psychia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leading a research program at the intersection of substance use and digital mental health. She regularly writes and speaks about teen mental health in the digital age. She lives in San Francisco with her spouse and three children.

More by Danielle Ram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