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領域吸引少數族裔學者也應包括解決孤立感和心理健康問題

高等教育和科學領域的多元化努力早就應該就心理健康和許多學者(從大學生到教職員工)經常感受到的孤立感進行後續對話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是隻有我這麼覺得,還是科學界真的是一個悲傷而孤獨的地方?或者只是我現在正經歷一段艱難時期?

在撰寫論文期間,我遭遇了嚴重的“四年級瓶頸”。我幾乎一年沒有收集到任何有意義的資料,甚至沒有親眼看到我的研究物件。我全身心投入教學,並對外宣稱是教學讓我忙碌。但事實是,我非常不快樂,感到迷茫。我從未想過放棄或退出該專案——因為教授大學水平的生物學和研究動物行為仍然是我的目標——但我的注意力分散了,內心也無法承受。

那學年發生了兩件事,讓我情緒低落。1) 我的實驗動物種群幾乎崩潰。我的草原田鼠出現了莫名其妙的死亡,而且沒有任何明顯的理由。2) 我是教職工會議的研究生代表。我瞭解到一些關於教職工政治的事情,這些事情完全粉碎了我成為一所大型大學甚至是有“名校情結”的中小型大學的科學研究學者的夢想。面紗被揭開了,我對所看到的一切都不喜歡。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大約就在這個時候,我開始參加論文支援小組,後來又接受了一對一的心理治療,以應對我的焦慮、拖延症以及處理困難的局面和人際關係。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提供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現在作為一名博士後,我又感到情緒低落了。我非常熱愛我的工作。當我最終對囊鼠進行了行為實驗(當時我還在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時,距離我上次親身觀察動物行為並記錄動作已經過去了3年左右。坐在坦尚尼亞那個炎熱、塵土飛揚的房間裡簡陋的矮凳上,我才意識到我有多麼懷念行為實驗。我為之而生。

但我也為享受朋友和親戚的微笑和歡笑而活。遠離家鄉總是充滿挑戰,對於像我這樣性格非常外向的人來說,在歡樂中度過的時光對於我在實驗室和實地保持敏銳和心理清晰至關重要。我不僅僅是一名科學家。我是一個人,一個非常善於社交的人,一個敏感的人。我知道這種承認會讓我非常脆弱,但正如瞭解我的學習風格和學習方式幫助我成為一名更好的學生併為考試做準備一樣,瞭解我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使我成為一名更好的研究學者。

我正在回顧 Sigma Xi 與 Melanie Harrison Okoro 博士和 Ashanti Jackson 博士舉行的 Google Hangout 的 Storify,當我不斷讀到關於克服 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孤立感的說法時,我停了下來。對於非裔美國人(以及拉丁美洲和美洲原住民,以及其他代表性不足群體的學生,例如來自農村地區、遙遠地理區域、殘疾人士、說其他語言的人,以及可能認同為 LGBT,尤其是跨性別者),學術環境可能是孤獨的地方。當然,周圍有很多人,但你常常感到孤獨。而所有對就讀一所優秀大學或一所有聲望的大學的興奮感,可能都無法彌補你為找到聯絡、找到歸屬感和獲得自我保健服務而付出的額外努力。

生活不易啊,朋友們。

當如此多的利益相關者在談論如何吸引各種各樣的人才加入 STEM 或特定機構時,有一個(一系列)對話尚未充分展開:我們如何讓代表性不足的少數群體(URM)真正感到被歡迎和融入 STEM,併成為我們“著名”專案和/或大學社群的一部分?管理者、潛在僱主和顧問是否認識到學者——學生、研究生和教職員工——生存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僅僅在你的大廳和宣傳冊上點綴來自不同背景的面孔是不夠的。此外,你不能對來自代表性不足群體或國際群體的學生玩同樣的“欺凌遊戲”。首先,一些玩笑的文化背景可能無法翻譯,實際上可能是不敏感和不恰當的。認識到你的學生和同事的人性意味著摒棄主流的“什麼是可以接受的”的觀點。這意味著認識到你可能擁有的任何特權。這意味著拒絕任何形式的殘忍,無論意圖如何。瞭解他人意味著願意敞開心扉並跳出固有思維模式。

人們一直非常強調論文、撥款、出版和資料——這些都是科學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科學不是在孤立中發生的。大多數專案都是高度協作的。(說真的,你上次讀到單作者論文是什麼時候……好吧,我離題了,但你明白我的意思)。沒有人是獨自做科學的,但對於太多的學生(不僅僅是來自 URM 群體的學生)來說,學校或工作的精神壓力以及當前科學學術環境的過度競爭意味著很多人感到孤獨。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渴望與實驗室工作臺以外的事物建立聯絡。也許真正需要發生的是一場革命。在 STEM 學術研究中重新以人為本應該是嚴肅科學的意義所在。這就是我準備迎接的文化變革。

DNLee is a biologist and she studies animal behavior, mammalogy, and ecology . She uses social media, informal experiential science experiences, and draws from hip hop culture to share science with general audiences, particularly under-served groups.

More by DNLe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