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談:當醫生忘記填補空白時

“M女士,”住院醫生說,“我在您的病歷上看到您上次手術時出現過肺栓塞。” 她點頭表示認同:“我感覺呼吸困難。”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M女士,”住院醫生說,“我在您的病歷上看到您上次手術時出現過肺栓塞。” 她點頭表示認同:“我感覺呼吸困難。真的很可怕。” 然後說:“我真的不想再那樣了。” 住院醫生掀開被子,看到患者的小腿上穿著加壓靴。“確保你一直穿著這靴子,” 他指著說。

靴子與呼吸有什麼關係?住院醫生想表達的完整意思是:肺栓塞,或肺動脈阻塞,最常見的原因是腿部形成的血栓脫落並向上移動到肺部。穿著加壓靴可以增加小腿的血液流動,有助於防止這些血栓形成。

也許M女士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這次談話中涉及到一個思維跳躍。住院醫生跳過了更徹底的解釋,而是從肺部的問題直接跳到腿部,他隱含地假設患者能夠跟上他的思路。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世界中塑造我們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只是與患者溝通中更普遍的疏漏的一個例子:有時,我們跳過了步驟。我們假設患者理解我們實際說出口的話語中可能遺漏的中間解釋。

在某些方面,醫學訓練就像學習一門外語。我們把醫學院的頭兩年時間都用在教室裡,試圖儘可能快、儘可能全面地吸收術語並建立概念聯絡。然後在第三年,我們進入醫院,真正開始使用它。每天,我們使用兩年前還不知道的詞彙進行對話,並將它們以非直觀的方式聯絡起來。隨著我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這種語言,我們越來越熟練。然而,我們越熟練,我們可能變得越簡潔。

我曾與一位醫生共事,她在患者面前將這種風格解釋為“業內人士談”。我們經常在查房時這樣做。我們互相提問並用相關的體格檢查結果、實驗室數值和影像學結果來回答,通常不解釋這些結果如何幫助回答問題,因為我們預設我們知道它們的含義。她說她抱怨術後腹痛,我可能會說,我的總住院醫生會問她是否可能患有膿腫?我提到她白細胞計數偏高(暗示她可能患有膿腫)。主治醫生會問我們是否擔心膽管炎?我則會指出他的肝功能檢查結果在正常範圍內(暗示可能性較小)。

這也反映在我們床邊的提問中。一位男士因背痛來到急診室,我們可能會問他是否出現尿失禁。一位女士因月經停止就診,我們可能會詢問她的視力變化。在沒有受過訓練的人看來,我們提出的一些(或大部分)問題可能看起來不相關。我記得一位患者曾經因腹痛就診,當我詢問背痛時,她試圖糾正我,認為我的問題是誤解:“不,不——是我的在痛!”

我理解這種誘惑;跳過一些話可以節省時間。在某些人群中,額外的解釋可能是多餘的。而且醫學語言的普遍性令人滿意,即使你遇到以前從未見過的醫護人員,你也可以開始業內人士談,並理解他們會明白。同樣的理解會引發相似的後續想法、問題和擔憂,這令人感到滿意。

然而,當我們把這些思維框架和患者進行類似的搭建時,就會出現問題。我們忘記了誰說什麼話。

問題是,不完整的解釋會導致不完整的理解,而不完整的理解會導致不完全遵從建議的能力。如果我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就不太可能每天散步、在小腿上穿上不舒服的靴子,或者每天多次對著激勵性呼吸訓練器呼氣。但是,如果我能將這些與我上次術後出現呼吸困難聯絡起來,我就更可能做這些事情。如果我不能將藥物與服用它們的後果聯絡起來,我就不太可能在家繼續服藥。

此外,如果我們不完成我們的解釋,患者可能會以可能不準確的方式自行填補空白。這當然不是他們的錯。這是人之常情。我們的大腦試圖理解我們收集到的資訊,積累點點滴滴,並試圖從中形成一個連貫的故事。曾經,當我開始詢問家族史——包括癌症的家族史時——患者將此與我剛剛問的她的症狀聯絡起來,突然看起來很震驚:“我得的不是癌症,對嗎?” 我在過渡中留下了空白,她用更惡性的情況填補了這個空白。

當然,醫學術語涉及到的複雜程度各不相同,健康素養水平也差異很大,我們的目標絕不應該是以任何方式居高臨下地對待患者。但是,我們也不應該假設患者掌握了需要多步推理的醫學知識。有些聯絡看起來是直觀的,只是因為我們已經一遍又一遍地看到和說過它們,但實際上它們非常複雜——就像它們對我們一樣——第一次聽到它們時。平衡是可以實現的;我見過一些出色的醫生,他們是優秀溝通的真正榜樣,他們設法調整他們的解釋,使他們所有的患者在離開醫生診所時既不會感到被侮辱也不會感到困惑。

我寧願在更清晰的解釋方面犯錯。我寧願避免潛在的未解釋的空白和未解答的問題。如果患者沒有後續行動,我希望我們不要自動懷疑是他們哪裡做錯了。我希望我們能仔細反思我們說了什麼——或者,更可能的是,我們沒有說什麼。

Ilana Yurkiewicz, M.D., is a physician at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a medical journalist. She is a former 大眾科學 Blog Network columnist and AAAS Mass Media Fellow. Her writing has also appeared in Aeon Magazine, Health Affairs, and STAT News, and has been featured in "The Best American Science and Nature Writing.

More by Ilana Yurkiewic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