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不是嗎?

“所以,這是你經歷過的病人病情最重的一份名單嗎?”住院醫師在凌晨 2 點,在我終於完成當晚所有檢查後問我。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在《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中,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所以,這是你經歷過的病人病情最重的一份名單嗎?”住院醫師在凌晨 2 點,在我終於完成當晚所有檢查後問我。我點了點頭。我同意。

我還在發抖。

那天晚上我負責九名病人。幾乎沒有一個是穩定的。在一個班次內,我們呼叫了三次快速反應小組。一個人在我面前發生了心源性休克,被轉移到心臟重症監護室。另一個人發展為嚴重的腹部感染,正在前往手術室進行緊急手術。在過去的十個小時裡,我不斷地接到關於鉀水平、尿量、液體設定和專家建議的傳呼。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醫學院的第四年也是最後一年,我決定從事內科,這意味著要成為任何成年人可能患上的所有疾病的全科醫生。我最喜歡它的一點是它令人難以置信的範圍。在任何一天,我可能都在提供預防方面的諮詢、專注於具有挑戰性的診斷,或者在毀滅性的事件後提供安慰。

然而,我們的培訓有些偏頗。正式醫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門診診所度過,處理病情通常穩定的患者,並專注於慢性疾病的預防和長期管理。然而,我們的大部分培訓都是在住院環境中進行的:繁忙、混亂的醫院,那裡的患者病情已變得過於嚴重而無法待在家裡。

那個月——特別是那個晚上——我開始習慣病情更嚴重的一面。

我之前從科學和人道主義的角度廣義地考慮醫學,但我開始同樣強烈地欣賞第三個發揮作用的因素:系統。我意識到,我不再考慮醫患關係,而是考慮複數醫患關係。個體患者不是在真空中存在的,而是存在於許多其他患者的系統中——並且他們處於疾病嚴重程度、溝通能力和預後的範圍內。隨著我承擔更多責任,我努力思考如何在不忽視任何一個人和任何一個問題的情況下,對病情最嚴重的個人和最緊迫的任務進行分類。

住院醫療的現實情況是:在任何給定時間,我們負責 5 到 10 名患者,其中可能隨時有兩名患者病情惡化;可能有一名是多個亞專業專家正在跟蹤的診斷謎團;可能有三名患者的社會情況複雜,需要花費大量精力處理諸如保險和住房等問題。傳呼機每隔幾分鐘就會響起,我們必須決定何時立即跑到病人床邊,以及什麼可以等待幾分鐘甚至幾個小時。大多數醫患互動的故事都是在真空中講述的,將實際的許多故事情節網路隔離為線性軌跡。實際上,所有這些故事情節都同時按下播放鍵。

為了應對這種現實,我必須成為自己的分診系統。當被給予長長的患者管理名單時,我學會問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這個人病了,還是沒病?

我與一位主治醫生合作,他指定,當白班醫生向夜班醫生傳遞資訊時,病人整體的“病”狀態應該是傳遞資訊的第一句話。我與一位住院醫生合作,她在病人名單上用紅色星星標記所有被認為是“病”的人。當我們在查房時討論病人護理時,我越來越注意到這種設定是多麼普遍。

我可以看到,“病還是沒病?”的二分法可能會讓人感到困惑,或者可能令人痛苦地過於簡單。畢竟,難道所有住院病人不都是“病”嗎?如果我早知道,在我投入了四年醫學院學習、超過 20 萬美元的學費和無數小時的學習後,“病”是我能想出的最好的措辭,我會覺得它非常反高潮。

但隨著我承擔更多責任和更多獨立性,這個框架實際上是我開發出來的關於病人護理的最有價值的思考方式之一。

那個月早些時候,我正在從急診室接收一位病人,急診室實習醫生給我發了一條更新:病人的直腸檢查結果呈血陽性。我盯著紙條,權衡著各種可能性。他是說肉眼看不到的微量血液的測試結果呈陽性嗎?還是說檢查結果導致他抽出沾滿鮮血和滲出凝塊的戴手套的手指?不幸的是,這條紙條來自同一個實習醫生,我已經在那天晚上打了兩次電話詢問澄清問題。我敢再打第三次電話嗎?我不想成為那個醫學生。

但促使我羞愧地拿起電話的是一個潛在的問題:下一步是什麼?她是緩慢出血,可以透過監測血液水平暫時控制嗎?或者足以要求腸胃科醫生現在做結腸鏡檢查嗎?足以給她過夜輸血嗎?

了嗎?

“病還是沒病”是有意義的。現在,值得注意的是,“沒病”並不意味著不痛苦,或者不遭受痛苦,或者不令人同情。相反,它是一種啟發式方法,用於預測誰可能需要最多的關注,以及我們期望誰會毫無併發症地康復。它是在固有混亂的環境中導航和形成優先順序的一種方式。

它會改變管理方式。對於病人,你會一些事情,而對於病情不那麼嚴重的病人,你可以等待或避免做這些事情。它是一種狀態,可以告訴你週日晚上要呼叫哪個緊急會診,以及什麼可以等到週一早上。何時觀察和等待,何時採取行動。何時送往急診室,何時服用兩片 Advil,早上給我打電話。所有大大小小的決策分支都以某種方式受到患者“病”的程度的影響。

當住院醫師問我這是否是我經歷過的病情最嚴重的名單時,我想到了我們送到心臟重症監護室的病人。幾天來,她的病情越來越嚴重;幾天來,她在我名單上的名字都標有星號。

她轉到重症監護室是一個非常不幸的結果。但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盡一切努力盡可能長時間地阻止它。我們以正確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對待了她。

如果是在幾個月前,我可能無法做出這些決定。知道她病了,我才能做到這一點。

當病人生病時,他們會給我們很多線索。現在,在我的職業生涯的剩餘時間裡,我的工作是傾聽他們的聲音。

Ilana Yurkiewicz, M.D., is a physician at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a medical journalist. She is a former 大眾科學 Blog Network columnist and AAAS Mass Media Fellow. Her writing has also appeared in Aeon Magazine, Health Affairs, and STAT News, and has been featured in "The Best American Science and Nature Writing.

More by Ilana Yurkiewic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