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是否扼殺了創造力?第二部分:放寬指令,利用非正式課程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幾周前,我寫了關於創造力的文章。醫學院的招生強調要求和人為的成功基準,可能在無意中選擇了那些擅長跳過障礙的人,並淘汰了更獨立的思考者。我收到了一些人的評論,他們深受啟發,想要討論關於改革課程的想法。創造力正在缺失;我們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對我來說是諷刺的極致:試圖將指代標準化之外的思考方式進行標準化。

在這篇文章中,我希望更詳細地闡述我對這個主題的思考。我認為過度的課程指令是一種善意但適得其反的方法,來解決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

透過指令來改進教育的誘惑並非新鮮事。每隔幾年,醫學管理者、政治家或其他當權者都會認為,所有醫生都應該具備的一項重要品質沒有得到教授,因此必須將其標準化納入醫學教育。最初的重點是掌握硬科學,然後轉向加強對同情心和溝通的重視。最近的趨勢是轉向醫學人文,諸如參觀美術館和參加詩歌寫作課等活動越來越普遍。在2011年底,美國133所認證醫學院中有69所要求開設醫學人文課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今天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醫學是整體的——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那些傾向於提出改革的人正確地認識到,它不僅僅是修復人體故障。醫學人文作為一個研究領域,是無價的。問題是:應該強制要求它嗎?

四年級醫學生里斯·戴維斯有所保留:“除非學生想從中得到什麼,否則讓學生比較布羅亞德和曼特爾在疾病中的文學角色毫無意義,”他寫道。事實上,他說,正是因為他如此關心醫學人文(他正在完成這方面的論文),他才反對其在課程中強制存在。這種設定對每個人都不利。那些不感興趣的人很痛苦,而那些感興趣的人的經歷也會因為同齡人的拖後腿而變得平庸。正如戴維斯所說,“任何強制性的事情都會有人參加,但興趣明顯缺失。”

這並不是說,一個全面的課程毫無價值。讓學生接觸不同的想法和活動是有價值的,也許會激發本來永遠不會被發現的新熱情。讓學生做一些被認為對他們有益的事情是有道理的。什麼都不強制,人們可能學得不夠。有些人需要額外的推動。他們可能會一路抱怨,但在之後會說,“我真的很高興我做了這件事。”

但是,過分強調課程的缺點是加劇了過度忙碌的文化,而犧牲了一些最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每當發現一個理想的技能時,就下意識地想要改革課程,這基於一個特定的假設:即每項技能最好透過課程學習。不幸的是,這個假設並不正確。

哈佛大學有一位出色的倫理學教授愛德華·洪德特博士,他寫了很多關於醫學院“非正式課程”的文章。他說,重要的文化傳播發生在課堂、醫院查房等之外,例如在吃飯時或在從偏遠臨床地點拼車回家的路上。從與學生的焦點小組討論中,他發現“學生描述為最有影響力的絕大多數情況是沒有教員在場的談話。”他總結道:“我發現,正式的倫理課程在學生和住院醫生的道德和職業發展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小。” 我們犯了強調教學的錯誤,而我們真正應該關注的是學習

這可以透過多種方式發生。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學院前學生院長費思·T·菲茨傑拉德博士對此非常瞭解。她大膽地質疑政治家提出的在醫學課程中增加更多人文課程的要求,她解釋說:“[我擔心]增加文學、戲劇、社會學、音樂和藝術方面的必修課程實際上可能會限制學生閱讀、去劇院、與朋友和家人相處以及參加交響樂或博物館的機會。” 她繼續說,即使他們不會做這些事情,額外的課程也會“減少沉思時間、在免費診所做志願者、愛好和睡眠。”

要求伴隨著固有的權衡。在醫學教育的醫學部分需求足夠大的情況下,空閒時間是一種奢侈品。用旨在使我們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的指令來佔用我們的時間,我們實際上就沒有時間去做那些在正規課程的狹窄範圍之外的事情,這些事情可以使我們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幾乎任何品質都可以被證明對醫生有價值。如果我們繼續走上將所有這些品質標準化的道路,會發生什麼?一種可能性是模仿已經發生在可憐的醫學預科學生身上的事情,他們除了必須滿足足夠嚴格的課程要求以構成他們自己的專業外,還必須在2015年忍受一次新的MCAT考試:六個小時,這要歸功於在現有的物理、化學、生物、語言推理和寫作部分之上增加了心理學、社會學和倫理學。如果進一步升級,具有創造性衝動的受訓醫生將沒有時間追求它們。

為了培養人文知識或任何其他在公眾討論中變得有價值的特質,我認為“非正式課程”的想法正中要害:改變文化,而不是改變要求。改革者需要意識到,醫學生是獨立的、成熟的成年人,他們有興趣和熱情,我們知道如何跟隨——如果他們被置於正確的環境中並給予時間。有些人是配偶和父母;有些人喜歡做志願者、閱讀、寫作、研究、音樂、體育、藝術、探索戶外、進行良好的對話。我保證,我們知道如何做這些事情。而且,我們從追求自己關心的活動中獲得的收益,比從試圖透過法令強迫我們獲得理想特質的狹隘指令中獲得的收益更多。

詩歌作為反思、參觀美術館以及醫學人文中的其他專案都是有益的資源,它們應該存在。但是,參與應該是可選的。對於每個活動,都會有想要加入的學生,而那些出現的人會真正關心他們所參與的事情。那些選擇退出的人也有他們自己知道如何跟隨的不同熱情。醫學院應該相信他們的學生會這樣做。

Ilana Yurkiewicz, M.D., is a physician at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a medical journalist. She is a former 大眾科學 Blog Network columnist and AAAS Mass Media Fellow. Her writing has also appeared in Aeon Magazine, Health Affairs, and STAT News, and has been featured in "The Best American Science and Nature Writing.

More by Ilana Yurkiewic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