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每種動物都有其自身需要擔心的寄生蟲,但食肉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必須應對特別可怕的寄生蟲。它們可能會感染一種被稱為五口蟲的小型蠕蟲狀生物,這些生物寄生在它們的肺部,在那裡它們從破裂的血管中吸血。爬行動物在吃掉受感染的獵物時會感染寄生蟲。
五口蟲是真正的逃脫大師。一旦它們意識到自己進入了爬行動物的胃,它們就會用鋒利的鉤子為自己開闢一條通往受害者肺部的道路。在一項將五口蟲植入壁虎胃部的實驗中,寄生蟲在短短四小時內就侵入了肺部。
儘管五口蟲的生活週期有趣且有些令人不安,但它們一直有點默默無聞。寄生蟲學家約翰·萊利說,考慮到它們的一些宿主的性質:鱷魚、巨蜥和各種有毒和收縮性蛇類,這一點不足為奇。他帶著自嘲的意味打趣道:“在長期研究中,使用這些宿主作為五口蟲的載體是寄生蟲學研究中一個特別深奧的分支,只有極少數(一個?)追隨者!”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除了它們的宿主之外,五口蟲本身也很難處理。當活的五口蟲即使被輕微刺破時,它也會收縮和萎陷。由於這些和其他原因,寄生蟲學家使用鉤子的大小和形狀的差異來識別五口蟲。 使用鉤子的理由是它們堅硬而結實,並且可以很容易地取出和測量。
但是鉤子並不能講述簡單的故事。鉤子的長度和形狀在同一物種內可能會有所不同,就像人類的長度和形狀會變化一樣。其他身體部位的細微差異也用於識別,例如雄性生殖器,但如果兩個標本沒有以相同的方式處理,這些測量結果更容易出錯。
有足夠多的五口蟲被錯誤識別的例子。例如,一種來自臺灣的寄生蟲最初被描述為一種新的五口蟲,但一年後又被重新分配到一個已有的物種。二十年後,事實證明第二次分配也是錯誤的:該寄生蟲完全是另一個物種的成員。
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寄生蟲學家又發現了一個身份混淆的案例。在對海蟾蜍的寄生蟲調查中,他們遇到了兩種鉤子的五口蟲。一些是尖銳的,另一些是鈍的。已知帶有尖銳鉤子的五口蟲會感染兩棲動物,但之前只在蜥蜴的肺部中發現過鈍鉤的五口蟲。事實上,該團隊還在亞洲家壁虎體內發現了這些寄生蟲。
如果研究人員遵循分類學指南,他們應該將五口蟲歸為兩個不同的物種,尖鉤寄生蟲為印度雷氏五口蟲,鈍鉤寄生蟲為弗氏雷氏五口蟲。但研究小組懷疑還有其他情況。DNA 分析證實了他們的預感。所有來自蟾蜍和壁虎的寄生蟲,無論鉤子是尖銳的還是鈍的,在基因上都彼此相同。這表明這些寄生蟲不是兩個物種,而是一個物種。
一種奇怪的五口蟲為這個想法提供了額外的證據。巧合的是,這種寄生蟲保留了先前蛻皮的鉤子。它最老的鉤子又小又尖,而最年輕的鉤子又寬又鈍。因此,隨著五口蟲的成熟,它們的鉤子的大小和形狀會發生變化。印度雷氏五口蟲只是弗氏雷氏五口蟲的早期階段。
該團隊還發現,身體大小和鉤子形狀是相關的。換句話說,較大的五口蟲也往往具有較鈍的鉤子。再加上五口蟲在壁虎中比在蟾蜍中長得更大的觀察結果,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這些寄生蟲看起來是不同的形態。
約翰·萊利在他的1986年五口蟲生物學概述中已經警告說,鉤子可能會引起潛在的混淆:“在實踐中,鉤子資料只能在完全成年的標本之間進行有意義的比較,而決定什麼是成蟲階段則是一個主要的障礙。”他一語中的。
圖片
參考資料中的五口蟲圖片。
參考文獻
Kelehear C、Spratt DM、Dubey S、Brown GP 和 Shine R (2011)。使用形態學、異速生長和分子方法相結合的方法來鑑定雷氏五口蟲屬(五口綱)的物種。《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6 (9) PMID: 21949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