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很聰明,但狗會回頭看

狗非常聰明。它們可以擁有龐大的詞彙量,它們可以推斷出其他狗的咆哮聲中的含義,並且它們可以毫不費力地弄清楚其他狗是想和它們玩耍還是打架。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狗非常聰明。它們可以擁有龐大的詞彙量,它們可以推斷出其他狗的咆哮聲中的含義,並且它們可以毫不費力地弄清楚其他狗是想和它們玩耍還是打架。但它們的智力可能僅限於社交領域;事實上,雖然它們在社交任務中優於黑猩猩,但在許多其他任務中,黑猩猩的表現優於它們。而且,它們令人印象深刻的社交技能的形成可能僅僅是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的意外

之前的研究表明,狗可以使用許多不同形式的人類交流訊號來尋找食物,它們還可以透過在人類和第二個位置之間來回檢視,來告知人類隱藏食物的位置。但是,狗究竟有什麼特性使它們能夠理解和運用人類的社交交流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匈牙利犬類認知研究員亞當·米克洛西寫道:“狗與其祖先的基因分歧[據推測]伴隨著重要的行為變化,這些變化可能具有遺傳基礎,因為選擇壓力是為了讓狗能夠更好地適應人類社交環境。” 如果情況是這樣(而且很可能是這樣),那麼由此可見,雖然在狼身上可能會看到在需要使用人類社交交流線索的特定任務中表現出一些自然變異,但在狗身上應該會更強烈。比較狼和狗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顯而易見的方法,但狼和狗在遺傳和環境方面都存在差異。雖然大多數狗在家裡作為寵物飼養,但大多數狼生活在野外、動物園或偶爾在保護公園中。布達佩斯埃特沃什大學的亞當·米克洛西及其同事利用了一個非常獨特的情況。十三隻狼像狗一樣在人類家庭中人工飼養和社交。透過在相似的環境中飼養狗和狼,可以將飼養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從而使研究人員可以推斷出行為差異更有可能歸因於遺傳差異。

在第一個實驗中,四隻經過社交化的狼在標準的雙向隱藏食物任務中進行了測試。實驗人員會將食物隱藏在兩個容器中的一箇中,然後使用三種手勢之一,他們會向狼指示食物的位置:遠端指向(人的手指距離容器約 50 釐米)、近端指向(人的手指距離容器 5-10 釐米)以及用食指與容器進行身體接觸。

圖 1:四隻狼在第一個實驗中的平均表現(帶標準誤差)。“遠端”提示分為前二十次和後二十次試驗,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表現略有提高。

除了總體分析(表明狼在一種條件下表現明顯高於偶然水平)之外,他們還研究了每隻狼的個體表現。對於每隻狼來說,遠端指向條件下的表現都處於偶然水平,但有一隻狼的表現有所提高,以至於到實驗結束時,它的正確選擇率達到了 80%。所有個體在觸控條件下的表現都明顯高於偶然水平,這在上面的彙總資料中很明顯。在近端指向條件下,四隻狼中有兩隻始終表現高於偶然水平。綜上所述,似乎在像狗一樣的飼養條件下,狼可以瞭解一些關於人類社交交流的資訊。儘管如此,與類似的狗研究相比,狼的表現更差且更不穩定。

為了在導致最高成功試驗次數的兩個條件(“觸控”和“近端指向”條件)中取得成功,狼只需要關注容器周圍的直接空間。這可能解釋了在這些條件下更高的成功率。在遠端指向條件下,它們需要關注空間中的兩個位置:容器以及人類實驗人員。如果狼不注意人類,它們將無法確定手指指向的方向,並且任務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變得無法解決。

為了進一步研究這一點,實驗人員設計了第二個研究,包括兩項行為測試:開箱和拉繩。成功完成任一任務後,個體將獲得一塊肉作為獎勵。寵物狗以及經過社交化的狼都被允許在訓練階段學習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兩組動物都同樣能夠解決任務,並且在相當數量的試驗後完成,這表明動機相似。一旦個體學會了任務,他們就會遇到看似相同的任務,但實際上是無法解決的。關鍵變數是個體在嘗試完成任務失敗後檢視的時間、速度和持續時間。

圖 2:動物在發現任務無法解決後檢視人類的速度有多快?線條代表中位數,箱子顯示中間 50%,橫條表示總方差。

在兩項任務中,狗都比狼更早地回頭看人類,並且持續時間更長。具體來說,在開箱任務中,狗總體上花費更多時間凝視人類實驗人員,並且比狼更早地這樣做。事實上,在無法解決的試驗中,七隻接受測試的狼中只有兩隻看了人類,而七隻狗中有五隻看了。平均而言,狗在嘗試解決任務一分鐘後開始看向人類實驗人員,而狼幾乎完全忽略了實驗人員的存在。這並不是說狼不聰明。事實上,狼可能非常聰明,只是它們不太關心人類,因此在需要它們與我們進行社互動動的任務中表現不佳。

實驗一表明,在像狗一樣的飼養條件下,狼可以理解一些人類社交交流手勢。然而,實驗二表明,只有狗會定期嘗試發起與人類的交流,例如嘗試與他們進行面部或眼神交流。根據第二個實驗的結果,研究人員推斷,經過社交化的狼在第一個實驗中相對失敗的原因是它們不願意,或者更中性地說,它們對看人類不感興趣。他們還推斷,由於狼和狗的成長環境相似,因此狗對看人類的偏好是由於遺傳傾向。此外,他們推測,

……狗馴化的第一步之一是選擇“類人”的交流行為。正如我們在狼身上發現了一些行為變異性一樣,這個物種可能已經預先具備了成功進行選擇的條件。由於在人類中,進行眼神/面部接觸被理解為交流互動的初始化和維持,我們認為狗的相應行為為人和狗之間發展出通道化的複雜交流互動提供了基礎。

這到底意味著什麼?選擇(無論是自然選擇還是人工選擇)的發生是因為種群中給定性狀存在自然變異。某些環境限制使得給定性狀的某些變異比其他變異更具適應性。例如,在狼中,至少一部分種群必須表現出理解和發起與人類交流的能力。這些個體將最適應與人類共處的生活,因此更有可能繁殖。最終出現的將是被馴化的狗。

因此,狗的社交技能可能編碼在它們的基因中。通道化是一個過程,其中遺傳限制了可能的發展結果的變異,而與環境的具體情況無關。在上面引用的段落中,米克洛西及其同事認為,狗幾乎普遍具備與人類進行社互動動的能力,這是由於如此強烈的遺傳傾向造成的,以至於即使是不同的飼養環境也不會顯著改變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說,雖然狼可能在與人類進行社互動動方面能力有限,但家犬專門為此任務而生。這表明,狗是一種獨特適合的物種,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我們自己的人類社會認知,無論我們是對研究個體之間的依戀合作社交學習,甚至是教學法感興趣。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