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AmBlogs 星期四 – 玻璃海綿、狗叫聲、鯊魚朋友、醫學院面試等等。

人們曾認為動物交流可以用較低階的生理狀態來解釋,但新的研究表明,狼嚎反映了社會動態。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人們認為,人類和非人類動物之間的關鍵區別之一是能夠靈活地向他人傳達我們的想法。長期以來的共識是,動物交流,例如黑猩猩的覓食叫聲或狐猴的警報叫聲,是主要由動物內部生理狀態引導的自動反射的結果。例如,黑猩猩不能透過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發出覓食叫聲來“撒謊”,而且人們認為,它們不能發出覓食叫聲,以便將食物全部囤積起來。相比之下,人類透過語言進行的交流要靈活和有意得多。

但是,來自動物王國的最新研究對動物交流始終在意識控制水平以下運作的觀點提出了一些疑問。例如,雄性雞在雌性雞在場時會叫得更多,雄性托馬斯葉猴(一種原產於印度尼西亞的猴子)會持續尖叫它們的警報聲,直到它們群體中的所有雌性都做出回應。同樣,當週圍有其他綠猴時,綠猴更有可能發出警報聲,而當它們獨處時則不太可能。貓鼬也是如此。可能還有黑猩猩。

儘管如此,這些“觀眾效應”可以用較低階的生理因素來解釋。在美國西部和加拿大西南部原產的小型地松鼠黃腹旱獺中,警報叫聲的產生與糖皮質激素的產生有關,糖皮質激素是壓力的生理測量指標。當研究人員實驗性地改變恆河猴體內糖皮質激素的合成時,他們發現警報叫聲產生的機率發生了變化。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狼嚎通常被認為是社會分離的標誌。在流行文化中,它經常被用來反映悲傷或失落。因此,奧地利狼科學中心的科學家注意到,當它們的某個同伴與狼群分離時,狼會嚎叫,這並不令人驚訝。

生活在維也納以北僅四十公里的狼科學中心的狼,在生命的前五個月由人類手工飼養,然後被引入狼群。這使得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更容易在它們成年後安全地與它們互動。狼科學中心的科學家們正試圖瞭解狼——這種神話般的動物,對人類保持警惕——是如何轉變成卷尾巴、軟耳朵、蜷縮在我們床腳睡覺的毛球的。是什麼讓狼更像狼,狗更像狗?他們意識到,狼的嚎叫可能有助於解決動物交流是否可以是靈活的或有意的這個問題。

由於狼生活在僅有 2-3 個個體的大型圍欄中,與它們一起工作的飼養員、訓練員和科學家會定期用皮帶牽著它們出去進行額外的鍛鍊。剩下的狼總是嚎叫。Francesco Mazzini 及其同事發表在期刊 Current Biology 上的新研究解釋了原因。

為了檢視嚎叫是否可能是與社會分離相關的生理壓力反應的結果,在將一隻狼從群體中移除二十分鐘後,從其同伴身上採集了唾液。之前的研究表明,犬類生理壓力反應在大約在壓力情況發生後二十分鐘達到峰值。在整個二十分鐘內,研究人員還記錄了剩餘狼群發出的所有聲音。

當被移除的狼是社會支配者時,剩餘的狼嚎叫了。考慮到社會支配地位對狼生活的重要性,這並不完全令人驚訝。然而,當被移除的狼是親密的朋友時,儘管支配地位存在,剩餘的狼嚎叫得更多。

僅靠壓力無法解釋這種結果模式。雖然這種社會分離反映在唾液皮質醇的增加中,但生理壓力反應與狼的嚎叫反應不同步變化。雖然分離總體上是緊張的,但嚎叫本身表明的是社會動態,而不是更基本的生理反射。

Mazzini 寫道,“社會夥伴偏好”,或友誼,“是狼生活中比[支配地位]更動態和靈活的特徵,因此更可能受到認知的調節。” 這解釋了為什麼當朋友被移除時,狼比當可能不是它們最親密的朋友的支配個體被移除時嚎叫得更多,儘管皮質醇水平的變化是相同的。“這為狼嚎可能是一種戰略性地使用的發聲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其目標是最終促進與重要個體的聯絡。”

這項研究進一步證明,並非所有的動物交流都是自動的、僵化的生理事件的結果,而可以是故意的和自願的。對於狼來說,與盟友保持聯絡很重要,即使當它們超出視覺範圍時也是如此。顯然,它們做到這一點的一種方式是玩狼版的 “馬可波羅”

Mazzini F.、Townsend S.、Virányi Z. & Range F. (2013)。狼嚎是由關係質量而非潛在的情緒壓力介導,Current Biology, DOI: 10.1016/j.cub.2013.06.066

《大眾科學》其他文章

狼嚎是為了夥伴,而不是領袖 - 60 秒科學播客

更多關於動物交流的資訊

竊聽狐猴調整森林音軌以求生存

考拉和野牛使用相同的規則來選擇配偶

唱歌的小鼠可能與人類和鳴禽一樣成為聲音學習者

竊聽鬣蜥使用嘲鶇叫聲求生存

你能聽到我嗎?人類噪音擾亂藍鯨交流

更多關於狼的資訊

狗,但不是狼,將人類作為工具

圖片來源:Mazzini 等人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