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菲多會把杯子看作是半滿的嗎?你的狗悲觀嗎?上次我們看到類似這樣的標題時,它們是關於某種家畜的。還記得“被寵愛的豬‘感覺樂觀’”嗎?我當時不喜歡,現在也不喜歡。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英國,大約一半的狗在其一生中的某個時刻可能會表現出“不良的分離相關行為 (SRB)”。這些是獨處時有時會發生的事情,例如吠叫、啃咬或以其他方式破壞物體以及在屋內小便(或更糟!)。雖然一些主人認為這些行為是正常和規範的,並且有些人會尋求專業指導,但許多人因此想要放棄養狗。在本文中,獸醫科學家 Michael Mendl 及其同事感興趣的是什麼原因導致人們放棄他們的寵物狗以供收養(或者,正如他們在海外所說的那樣,“重新安置”)。他們想知道:SRB 最嚴重的狗是否具有某種潛在的負面影響?它們脾氣暴躁嗎?狗本質上會抑鬱嗎?
研究團隊從兩個狗重新安置中心(畢竟他們身處英國,那裡的拼寫就是那樣)招募了 24 只狗(12 只雄性,12 只雌性)。在這些狗在收容所待了 7 到 12 天后,對它們進行了“SRB 測試”,以觀察它們對獨處的反應。研究人員將狗帶到一個房間,其中一位研究人員與它玩耍了 20 分鐘。第二天,狗被帶回同一個房間,還是同一位研究人員,在互動十分鐘後,狗被單獨留下五分鐘。當狗獨自在房間裡時,研究人員錄製了影片片段,以便計算每隻狗的“SRB 分數”。SRB 分數由狗在五分鐘內用於吠叫、嗚咽、嚎叫、抓撓門、小便、拉屎或破壞物體的總秒數決定。表現出 SRB 的時間範圍從 0 秒到 169 秒不等,表明存在顯著差異。初步分析表明,性別、絕育狀態(即完整/絕育)、品種或重新安置中心都無法解釋 SRB 的變異。
然後,在 SRB 測試後一到兩天,對狗進行了“認知偏差”(或 CB)測試,旨在評估其情感狀態。對狗進行訓練,使其檢查碗裡是否有食物。當碗在房間的一側時,它包含食物(我們稱之為“積極側”);當碗在房間的另一側時,它是空的(我們稱之為“消極側”)。當在之前的三個積極試驗中,接近積極位置的最長時間比之前所有三個消極試驗都快時,就確定狗已經學會了這種關聯。給予狗最多 30 秒的時間來接近碗——如果它們沒有做到,則試驗中止。
一旦狗“掌握”了遊戲,測試階段就開始了。碗將被放置在三個位置之一,這些位置在空間上位於兩個訓練位置之間,並且是空的。它們被標記為(中)間、(近)負面和(近)正面。
該測試的理論基礎是,個體潛在的情緒會影響其決策。如果狗期望在碗中找到食物,它會更快地接近它,這表明情緒樂觀。如果狗期望碗是空的,它會更慢地接近它,這表明悲觀。(使用了相關的統計控制,以考慮諸如基線跑步速度和狗的大小之類的因素。)因此,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在接近時間方面,三個測試位置之間是否存在差異。結果是存在差異。
這意味著狗從訓練環節推廣到了測試環節:當碗更靠近“積極”位置時,比靠近“消極”位置時更可能找到食物。
但主要問題是:SRB 測試和 CB 測試的結果之間是否存在統計關係?具有更多分離相關行為的狗是否也更可能在 CB 測試中表現出“悲觀”反應?嗯,是的。與 SRB 較低的狗相比,當碗位於中間位置時,SRB 分數較高的狗接近碗的時間明顯更長(但請注意,這不是群體比較,而是相關性)。它們在 NN 位置有“趨向於”更長時間接近的趨勢(解讀為:“統計上不顯著”,或者,如果您願意,“幾乎但不完全是”。不幸的是,“接近”只在投擲馬蹄鐵的遊戲中重要。或者在手榴彈中)。NP 位置沒有差異。所以基本上,SRB 測試和 CB 測試之間唯一的聯絡是在最模稜兩可的中心位置看到的。至關重要的是,積極或消極位置的接近時間都沒有差異,這意味著高 SRB 組並非只是在每個位置都跑得更慢。
到現在,我確信您已經弄清楚這是怎麼回事了。研究人員對這些資料的解釋是,中心位置的 SRB 分數與接近時間之間的相關性反映了狗的潛在情緒。
在重新安置中心,在預測家庭環境中後續 SRB 的測試中顯示出較高 SRB 水平的狗,也在情感狀態的認知偏差測試中表現出類似悲觀的行為,這不太可能用跑步速度/動機、學習能力或其他狗的特徵的差異來解釋。對各種非人類物種的研究表明,與人類一樣,悲觀主義與負面情感或情緒有關。因此,表現出 SRB 的狗也可能處於潛在的負面情感狀態,儘管這種狀態的意識體驗無法確定。
換句話說,理論上,當碗位於中心時,那些花費更長時間接近碗的狗更暴躁。碗裡可能有食物,但也有同樣的機會找不到食物——這確實是模稜兩可的。而那些狗決定不值得檢查。除了……它們確實檢查了。它們只是慢慢吞吞地做這件事。除了,它們並沒有真的慢慢吞吞地做這件事。因為如果它們在 30 秒內沒有到達碗,試驗就會中止。所以它們只是稍微慢一點地做了這件事。
所以我不認同。我發現有問題的不是資料或結果,而是解釋。首先,在兩天內與人類互動總共三十分鐘後,狗的行為真的與分離焦慮有關嗎?二十四小時內的三十分鐘足以建立依戀關係嗎?不太可能。如果只是普遍性焦慮呢?狗收容所是非常有壓力的場所。犬舍是 1.5x1.5 米,連線著一個 1.5x2.5 米的室外“圍欄”。通常,兩隻狗共用一個犬舍(儘管在本研究中,顯然所有狗都是單獨飼養的)。收容所對於狗來說也是相對不健康的地方。病毒很容易在個體之間來回傳播。他們甚至為狗離開收容所時經常出現的呼吸道症狀起了一個名字:犬窩咳。有時,如果有志願者或工作人員有時間,狗會被帶去散步,但有時則不會。對於一個聲稱要評估潛在情感的實驗來說,這似乎不是理想的情況。
此外,分離焦慮的測量僅限於五分鐘的時間段。狗在分離相關行為中花費的最長時間約為兩分半鐘。五分鐘真的足夠評估分離焦慮嗎?我懷疑在五分鐘或更短的時間內,狗能否充分地自我調節。當然,如果給它們機會,有些狗會吠叫幾個小時,但有些狗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後平靜下來。如果他們使用十分鐘而不是五分鐘的時間段,會有任何顯著的結果嗎?我不清楚。他們沒有給出使用五分鐘評估期的理由。
還有一件事,關於 CB 任務。沒有跡象表明較慢的狗在沒有接近碗時在做什麼。它們真的走得更慢嗎?它們在接近碗之前在房間裡到處亂跑嗎?它們是試圖與實驗人員互動而不是檢查食物嗎?它們是在撓癢癢嗎?也許這種相關性並沒有反映狗的潛在情感,而是某種差異性的衝動性、注意力分散或對人類的興趣。也許不那麼焦慮的狗只是精力更充沛。或者也許它們更餓,因此更有動力在模稜兩可的情況下檢查食物。
研究人員似乎正在將某些性格特徵歸因於這些狗,儘管很有可能,如果情感上確實存在差異,那可能是由於它們當前的狀態造成的。換句話說,這些測試是針對狗的性格,還是僅僅是它們當前的情況?
Mendl, M., Brooks, J., Basse, C., Burman, O., Paul, E., Blackwell, E., & Casey, R. (2010)。表現出分離相關行為的狗表現出“悲觀”認知偏差。《當代生物學》,20 (19) : 10.1016/j.cub.2010.08.030
還有一件事:首先,我只下載了論文。它大約有一頁半長,這對於《當代生物學》中的“通訊”文章來說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下載補充材料,我就無法充分地撰寫關於這篇論文的部落格——這意味著我無法充分理解這篇論文。補充材料長達九頁。這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