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起源:木偶戲風格!

道德和習俗深深紮根於文化之中,以至於似乎幾乎不可能確定生物學和環境在多大程度上產生了它們。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道德和習俗深深紮根於文化之中,以至於似乎幾乎不可能確定生物學和環境在多大程度上產生了它們。然而,研究道德的進化起源是可能的。對嬰兒——特別是尚不會說話的嬰兒——的研究,他們尚未充分接觸到大多數文化習俗,可以提供一個機會來確定複雜道德推理的進化和發展基石是什麼。


成年人會根據身體和行為特徵迅速評估個體。這種能力的起源是什麼? 一組研究人員想確定,尚不會說話的嬰兒是否會區分可能幫助他們的人和可能傷害他們的人。在這項研究中,6 個月和 10 個月大的嬰兒觀看了一個簡短的木偶戲,其中一個“攀爬者”形狀正在努力爬上一個小山。在一些試驗中,攀爬者得到了另一個形狀的幫助,而在另一些試驗中,攀爬者受到了第三個形狀的阻礙。透過同時使用嬰兒研究中常用的兩種方法,研究人員試圖辨別年幼的嬰兒是否正在根據他人的行為來評估他人。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第一種方法是傳統的注視時間測量,也稱為違反預期正規化。這種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嬰兒傾向於長時間注視意想不到或令人驚訝的事物。在讓嬰兒習慣交替的“幫助”和“阻礙”木偶戲後,“攀爬者”會接近幫助形狀或有害形狀。如果嬰兒根據“幫助者”和“阻礙者”的行為形成了對其意圖的表徵,那麼當攀爬者去與阻礙者閒逛時,嬰兒應該感到驚訝——因此會注視更長時間——而不是當攀爬者去與幫助者閒逛時。當攀爬者接近阻礙者時,10 個月大的嬰兒注視的時間明顯更長,這表明他們對攀爬者的行為感到驚訝。 然而,6 個月大的嬰兒沒有表現出偏好,並且對兩種展示都給予了相同的注視時間。

第二種方法是玩具選擇測量,也稱為選擇正規化。在觀看完演示後,嬰兒們面前放了一個托盤,他們可以從中拿到木偶戲中使用的幫助者和阻礙者形狀的複製品。嬰兒們更願意和幫助者還是阻礙者玩耍? 嬰兒們絕大多數都選擇了幫助者:87.5% 的 10 個月大的嬰兒和 100% 的 6 個月大的嬰兒。

為什麼 6 個月大的嬰兒在使用選擇任務時似乎準確地編碼了社會行為,但在使用注視時間測量時卻沒有呢?似乎 6 個月和 10 個月大的嬰兒都可以進行對他人的社會評價,更普遍而言,因此選擇了幫助者形狀。然而,6 個月大的嬰兒可能無法推斷他人的社會評價,而 10 個月大的嬰兒則可以。為了對攀爬者選擇接近阻礙者感到驚訝,嬰兒必須至少擁有粗略的心智理論。他或她必須知道攀爬者也有一個心智,也在評估幫助者和阻礙者的行為。

在社會情境中,個體必須在資訊有限的情況下相對快速地決定是否信任另一個人。在嬰兒期早期就出現的這種根據個體對另一個無關個體的行為來快速評估另一個個體的能力,表明它對於社會環境的處理至關重要。這種能力對於更復雜的道德推理的發展似乎也至關重要。區分更模糊的對與錯概念的能力可能源於對積極和消極行為的更基本評價。事實上,作者們正是提出了這樣的論點:“我們在年幼的受試者身上觀察到的社會評價至少具有真正道德判斷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它們並非源於嬰兒自己與所涉及的行為者的經驗……他們的評價是基於對未知個體之間目擊的互動做出的:嬰兒作為一個不受影響、無關(因此也是公正的)的第三方,仍然在對社會行為的價值做出判斷。”

這些發現支援了這樣一種觀點,即對他人的社會評價構成了更復雜的道德思維的基石之一,並且可能是天生的。

Hamlin JK, Wynn K, & Bloom P (2007)。 尚不會說話的嬰兒的社會評價。自然,450 (7169), 557-9 PMID: 18033298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