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的起源 101

如果我必須用一句話來描述心理學整個領域的使命、重點和存在理由,我會說:心理學旨在確定生物學和經驗在多大程度上決定認知和行為。” 而且,正如您可能預料的那樣,存在著廣泛不同的思想流派。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如果我必須用一句話來描述心理學整個領域的使命、重點和存在理由,我會說:心理學旨在確定生物學和經驗在多大程度上決定認知和行為。” 而且,正如您可能預料的那樣,存在著廣泛不同的思想流派。 本能論者強調遺傳學、生物學和先天機制。 相比之下,經驗主義者堅持認為,嬰兒出生時對世界一無所知,只有一個強大的統計關聯學習機制,他們透過該機制拼湊起對現實的理解。 實際上,很可能有些東西是先天的,有些東西需要學習。 其他機制可能是先天的,但需要經驗或學習來正確“調整”或“銳化”系統。

勒內·笛卡爾推測,自我(或更具體地說,心智)透過感官感知自身身體。 然而,他意識到感官可能會被愚弄,並用蠟塊論證解釋了感官知覺的明顯侷限性: 考慮一塊蠟。 你感知到它的一些特徵,例如形狀、紋理、大小、顏色、氣味等。 但是,當你將蠟塊移向火焰時,隨著蠟開始融化,感知到的特徵會發生變化。 你知道它仍然是同一塊蠟,但是感官會告訴你這些特徵已經改變。 因此,笛卡爾認為,感官知覺不足以正確理解蠟的本質; 相反,他必須使用他的心智。 他寫道:“……因此,我以為我用眼睛看到的東西實際上完全是由我心中判斷力來把握的。” 因此,笛卡爾摒棄了感知,而只專注於演繹,將其作為我們認識世界的有用方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釋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圖 1:勒內·笛卡爾,1596-1650 年。

後來,笛卡爾修改了他最初關於感官知覺作用的主張。 在他的第三和第五篇沉思集中,他構建了兩個不同的證明,證明上帝是仁慈的。 而且,由於上帝是仁慈的,笛卡爾推斷,他可以相信他的感官所提供的現實,因為上帝為他提供了一個並非旨在欺騙他的感官系統。 從這個論點出發,他確立了基於演繹和感官知覺來獲取世界知識的可能性。

1637 年,笛卡爾出版了方法論,他在書中論證說,空間知識背後的幾何原理是先天的,並且不僅可以透過視覺而且可以透過任何感官方式來訪問。 他以一個盲人使用棍子為例。 為了讓盲人發現物體的形狀和位置,他必須將每個觸覺感知與一個心理空間框架相匹配,該框架圍繞歐幾里得幾何原理構建。

笛卡爾進一步認為,任何個人,透過任何模式(觸覺、視覺、聽覺或其他方式)探索世界,都面臨著盲人的基本問題,並且他或她必須借鑑預設的幾何知識來解決該問題。 此外,笛卡爾認為,這種心理幾何模板一定是先天的: 由於這種模板構建了所有感知體驗,因此模板本身不能透過經驗獲得。

與笛卡爾的本能論傳統形成對比的是喬治·貝克萊的經驗主義傳統。 貝克萊,又稱貝克萊主教,是 1700 年代愛爾蘭和英國的哲學家,出生於笛卡爾去世後 35 年。 他也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及其周邊城鎮的命名者。

圖 2:喬治·貝克萊,1685-1753 年。

貝克萊認為,對世界的知識只能透過直接感知獲得,並且感知存在需要對這些感知的有意識覺察。 他在 1709 年的視覺新論中寫道

我向任何人的經驗呼籲,當他看到一個物體時,他是否會透過兩個視軸相交所成的角度的大小來計算它的距離? …… 世界上所有的數學家都白費力氣地告訴我,我感知到某些線條和角度,這些線條和角度將各種距離概念引入我的頭腦; 只要我自己沒有意識到這樣的事情。

透過這種方式,貝克萊延續了經驗主義傳統(例如,追隨約翰·洛克),認為沒有先天的知識系統; 相反,一切都可以透過經驗學習,而頭腦中只需要一個通用的統計學習系統。

要證明一個認知系統是先天的,需要什麼? 如果人類的心智建立在進化上古老的構建模組之上,這些構建模組使我們能夠感知和推理世界,那麼

(1) 這些構建模組應該在出生時就存在。

(2) 這些構建模組應該存在於其他動物中。

(3) 這些構建模組應該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

(4) 可能:這些構建模組應該具有獨特的神經基質。

在哲學和心理學的大部分歷史中,人們都假設情況恰恰相反。 約翰·洛克在 1689 年的人類理解論中寫道(強調部分):

讓我們假設心智正如我們所說,像白紙 [白板] 一樣,沒有所有特徵,沒有任何觀念。 它是如何被填充的? 人類忙碌而無限的想象力幾乎以無窮無盡的種類在上面描繪的巨大儲存庫從何而來? 它的一切理性與知識的材料從何而來? 對此,我用一句話回答,來自經驗

同樣,威廉·詹姆斯寫道,“嬰兒同時受到眼睛、耳朵、鼻子、皮膚和內臟的衝擊,將這一切都感覺為一個巨大的蓬勃發展、嗡嗡作響的混亂。

基本的論點是,嬰兒來到這個世界時,基本上什麼都不知道。 他們配備了基本的感官機制和一個強大的統計大腦,該大腦非常擅長檢測和學習不同感官輸入之間的關聯。 論點繼續說,在整個發展過程中,兒童會學習越來越多的關聯,直到他們擁有與成年人相同的心智。

由此得出的預測是,成年人在認知任務方面應該總是比嬰兒做得更好。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例如,人類成年人更擅長區分人臉而不是猴臉。 這可能是由於經驗造成的——人類在區分人臉方面發展出專業知識,因為他們大部分時間都與人類在一起。 但是 6 個月大的嬰兒,在經驗顯著引導發展之前,實際上能夠準確區分猴臉和人臉。

圖 3:嬰兒能夠區分猴臉和人臉。 成年人只能區分人臉。

這種認知技能,面部識別,實際上在嬰兒中比在成人中更好,這表明存在用於面部識別和區分不同個體的先天模板,而經驗只是用來構建專業知識。 如果面部識別必須完全構建,那麼您會期望嬰兒區分人臉的準確度不如成年人,更不用說猴臉了。

我們越來越發現,嬰兒的大腦不是“蓬勃發展的嗡嗡混亂”。 相反,嬰兒的大腦似乎天生就具有對世界進行復雜推理的能力。 關鍵是要找出測試和識別這些能力的正確方法。

Pascalis, O. (2002). Is Face Processing Species-Specific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 Science, 296 (5571), 1321-1323. DOI: 10.1126/science.1070223

Landau B, Gleitman H, & Spelke E (1981). Spatial knowledge and geometric representation in a child blind from birth. Science (New York, N.Y.), 213 (4513), 1275-8. PMID: 7268438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