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朋狗友越多,狐猴越會偷 (但這對於大腦進化意味著什麼?)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高度群居的狐猴比不那麼群居的表親更會偷竊。 從表面上看,這並不特別令人驚訝。社會智力假說認為,靈長類動物智力的進化是由預測和操縱他人行為的需求驅動的。 因此,靈長類動物物種需要跟蹤的社會關係越多,這些靈長類動物就應該越聰明,它們就應該越擅長從你那裡偷東西。

社會智力假說的一個問題是,大多數物種間的比較僅在兩種密切相關的物種之間進行,這些物種生活在不同大小的群體中,例如在不同型別的鴉科動物或猴子之間。 更理想的測試是在幾個不同的密切相關物種之間進行比較。

另一個問題是,智力通常——但並非總是——與相對腦容量相關。 最“聰明”的物種,如人類、海豚和大象,它們的大腦明顯大於根據其體型所預期的。 例如,人類的大腦比其體重預測的大七倍,而黑猩猩的大腦僅比預期的兩倍大。 因此,尚不清楚群居性是否與腦容量有因果關係,將智力作為這種關係的副產品,或者群居性是否與智力有因果關係,使腦容量成為副產品。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此外,尚不完全清楚群居性是否與其最普遍形式的智力相關,或者群居性是否僅與社會智力相關,而與動物聰明的其他形式無關。

為了試圖解決這些問題,杜克大學進化人類學家埃文·L·麥克萊恩轉向了六種狐猴。 麥克萊恩和他的同事今天在《PLoS ON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他們的發現。

雖然不同的狐猴物種生活在不同大小的群體中,但它們的平均腦容量(控制了體型後)並沒有顯著差異。 這與人猿類靈長動物(猴子和猿)形成鮮明對比,後者的大腦尺寸確實不同。

麥克萊恩觀察了六種不同的狐猴,所有狐猴都以其物種的典型群體大小被安置在杜克狐猴中心環尾狐猴,生活在約15個個體的群體中;黑狐猴,與九到十個其他個體生活在一起;棕狐猴,生活在八到九個個體的群體中;冕狐猴,成群結隊,每群六個;領狐猴,成群結隊,每群五個;以及獴狐猴,通常居住在僅兩到三個個體的群體中。

麥克萊恩給每種物種的十隻不同的狐猴進行了兩種測試中的一種。

社會認知測試基於一項常用於人類嬰兒和非人類動物的任務。 食物被放置在兩位人類研究人員面前,但只有一位研究人員與狐猴進行眼神交流。 一位研究人員可能面向狐猴,而另一位研究人員可能背對狐猴,或者一位研究人員可能用頭帶遮住眼睛,而第二位研究人員的嘴巴用頭帶遮住,露出眼睛。 具有更高社會認知智慧的狐猴更可能從沒有注意到的研究人員那裡偷走食物。

非社會測試透過使用所謂的“繞道任務”來測量抑制控制。 狐猴接受了訓練,可以從兩端都開口的不透明圓筒中取出食物。 為了獲得食物,狐猴必須從側面而不是從正面接近圓筒。 然後,在測試階段,不透明的圓筒被透明的圓筒取代。 更聰明的狐猴會記住如何從容器中取出食物,儘管事實上它們必須首先增加與食物獎勵的距離——也就是說,它們必須繞道——才能獲得食物。

研究人員發現,一個物種的群體大小可以預測其在社會任務中的表現,但不能預測其在非社會繞道任務中的表現。 來自維持較大群體的物種(如環尾狐猴)的狐猴在社會任務中比來自較小群體的物種(如獴狐猴)的狐猴更會偷竊。 然而,在非社會推理方面,群體大小無關緊要。 事實上,領狐猴在這項任務中表現最佳。 腦容量與兩項任務的表現之間沒有統計學關係。

這些發現從兩個重要方面闡明瞭社會智力假說。 它們表明,特別是社會推理與群居性相關,而不是更普遍意義上的智力。 這很有道理。 心智更有可能進化成一個鑲嵌體,不同的技能彼此獨立地變化,以響應不同型別的選擇壓力。 沒有理由認為空間導航等技能會受到與社會推理相同的壓力。

這些發現還表明,腦容量並不總是認知複雜程度的良好指標。 事實上,這項研究增加了一系列越來越多的研究結果,其中小腦物種的表現優於大腦袋物種:例如,狗通常比狼表現更好,尤其是在社會認知任務中,而倭黑猩猩有時比黑猩猩表現更好。

這對人類智力的進化意味著什麼?

可能什麼也不是。 雖然對於狐猴來說,群體大小和相對腦容量不相關,但對於猴子和猿來說,它們是相關的,這表明大腦進化可能只是對不同的靈長類動物群體採取了不同的路徑。 可能是最大的狐猴社會群體(15只環尾狐猴)仍然太小,無法對社會推理提出與猴子和猿(包括人類)典型的較大社交網路相同的要求。 或者,也可能是狐猴的社互動動(通常發生在個體對之間)比猴子和猿之間傾向於發生的更復雜的基於聯盟的社互動動需要的心理複雜性更低。

另一方面,至少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如果研究人員打算使用腦容量作為智力的度量標準,即使對於猴子和猿來說,這些結果也應該讓他們停下來思考。 正如研究人員所寫,“當僅根據腦容量對認知進行推斷時,大量違反這些特徵之間嚴格的 1 對 1 關係的發現需要格外謹慎。”

麥克萊恩 E.L.、桑德爾 A.A.、佈雷 J.、奧爾登坎普 R.E.、雷迪 R.B. & 黑爾 B.A. (2013)。群體大小預測狐猴的社會認知而非非社會認知

在狐猴中,PLoS ONE,8 (6) DOI:doi:10.1371/journal.pone.0066359

有關狐猴的更多資訊

環尾狐猴會看你看的地方

數字認知和隱藏的葡萄

書評:《米雷亞·馬約爾的“粉紅靴子和彎刀”》

頁首照片:棕狐猴 (Eulemur fulvus),來自維基共享資源/大衛·丹尼斯。 實驗照片來自埃文·麥克萊恩/杜克大學。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