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寵物:貓來自哪裡?

貓最初是為什麼被馴化的?又是如何被馴化的? 考慮到貓與人類進行社互動動能力相對較差,它們為什麼或如何被馴化,或者它們如何在人類文化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這些都不是很清楚。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讓我給你講個小故事。我出生時,我的父母養了兩隻貓。一隻叫加菲貓。另一隻……好吧,我不記得另一隻叫什麼名字了。在我出生後不久,小杰森開始咳出毛球,醫生告知我的父母,他們的小寶貝對貓過敏。就在那時,大家站隊劃線。要麼是我,要麼是貓。幸運的是,父母決定留下我,放棄貓。想象一下,如果他們決定留下貓而放棄我,那會有多糟糕。我想象如果我的弟弟實際上是我的哥哥,他可能會遊說留下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圖 1:我喜歡想象貓對這件事很不高興,並決定發動永恆的戰爭。

儘管在爭奪與戈德曼夫婦一起生活的戰鬥中失敗了,但我認為貓仍然試圖贏得這場戰爭。問題是,我想與貓和平相處。但是每次我靠近貓,我的眼睛就會流淚,喉嚨發癢,我開始打噴嚏。這真的非常不愉快。我曾經在洛杉磯附近的一個美麗的會議中心工作。一位非常善良的人決定將他們用過的沙發捐贈給研究所。沙發非常舒適,所以有一天我決定在其中一個沙發上小睡一會兒。幾分鐘之內,熟悉的眼睛流淚和喉嚨發癢就開始了。我心想:“這些人養過貓。” 他們竟然如此粗心大意,在沒有至少清潔過沙發的情況下就捐贈出來。或者至少稍微吸塵一下。然後,我心想:“邪惡的貓可能策劃了這一切!”

所以,親愛的讀者,並不是說我認為貓本身很糟糕。而是貓已經決定對我發動聖戰,因為我把它們從以前受人尊敬的地位上趕了下來。那真是糟糕透了。

但因為我愛我的讀者勝過我討厭貓,所以我今天開始學習一些關於貓認知的東西。我在一家咖啡館(服務差,咖啡好,有免費無線網路)花了兩個小時,瀏覽了 PubMedGoogle ScholarJSTORWeb of Science……但一無所獲!我認為我找不到太多關於貓認知的資料的原因是……首先就沒有多少人在研究貓認知!當然,我這裡那裡找到了一些隨機的研究,但沒有什麼特別有趣的。沒有標題或摘要讓我覺得“哇,這真的很有趣”。沒有擴充套件的研究方向。

這讓我開始思考。貓最初是為什麼被馴化的?又是如何被馴化的?

我們有一些關於狗馴化的相當好的資訊,以及一些非常有說服力的假設,解釋了狗如何在人類文化中為自己開闢了一個社會生態位。在俄羅斯對馴養銀狐進行的數十年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且有趣的證據,表明在狗和狼之間觀察到的許多差異可以追溯到一個簡單的繁殖規則:不害怕或不攻擊人類的個體才能繁殖。正如我之前(在舊的 wordpress 部落格上)寫的那樣:

這些實驗性狐狸,是根據單一選擇標準培育出來的,表現出行為、生理和形態(例如,身體/可見的)特徵,這些特徵在對照組狐狸中沒有發現,或者在某些情況下,這些特徵在實驗組中出現的頻率要高得多。

行為變化: 實驗性狐狸更渴望與人類相處,嗚咽以引起注意,並嗅和舔它們的看護者。當它們高興或興奮時,它們會搖尾巴。這聽起來像你的寵物狗嗎?此外,它們對新奇事物或情況的恐懼反應減少,並且在不熟悉的情況下探索行為增強。

形態變化: 這些變化也許是最令人驚訝的。更高頻率的實驗性狐狸有耷拉的耳朵、短或捲曲的尾巴、延長的繁殖季節、皮毛顏色變化以及頭骨、下巴和牙齒形狀的變化。它們也失去了“麝香味”。

生理變化: 檢測到的第一個變化是在(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中。該系統負責控制腎上腺素等。腎上腺素是一種在應激反應中產生的激素,控制與恐懼相關的反應。實驗性狐狸的腎上腺素水平明顯低於對照組的同類。研究人員假設,不害怕人類的狐狸在人類周圍會產生較少的腎上腺素。這解釋了狐狸的溫順,但無法解釋它們改變的皮毛顏色模式。科學家們推測,腎上腺素與黑色素共享一個生化途徑,而黑色素控制皮毛中的色素產生。

因此,選擇單一的行為特徵——溫順(或者,換句話說,選擇對抗恐懼和攻擊性)——不僅導致了行為上的變化,還導致了相關的和未選擇的身體和生理上的變化。

這些結果引發了人們的猜測,認為類似的模式可以解釋家犬相對於其狼祖先的優越行為和認知特徵(以及身體和生理差異)。

在 2007 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Carlos A. Driscoll 及其同事分析了 979 只家貓及其野生貓表親的線粒體 DNA:Felis silvestris silvestris(歐洲野貓)、F. s. lybica(近東野貓)、F. s. ornata(中亞野貓)、F. s. cafra(南部非洲野貓)和 F. s. bieti(中國荒漠貓)。他們發現每個野生群體都構成了Felis silvestris的一個亞種。

圖 2:我想指出,《樂一通》的創作者認為用貓科動物的實際分類學名稱 Sylvester 來命名他們的卡通貓是多麼棒。

他們還發現,貓可能最初是在近東地區被馴化的,大約在農業開始於新月沃土的時期。線粒體遺傳分析表明,家貓很可能是從該地區的五隻母貓的後代演變而來的,這些母貓的後代被人類運送到世界各地。最早的貓與人類互動的證據來自塞普勒斯出土的考古遺蹟,年代約為 9500 年前。這比狗與人類互動的最早證據稍晚:在德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墓葬中發現了一塊家犬的下頜骨,年代約為 14000 年前。在以色列北部 Ein Mallaha 遺址,一位年長的老者和一隻 4-5 個月大的小狗被埋葬在一起,年代為 1 萬到 1.2 萬年前。

圖 3:野生和家貓線粒體 DNA 的系統發育樹。標籤 A、B、C、D 和 E 代表最初的五個家貓祖先。

因此,狗是根據它們與人類進行社互動動能力而被馴化的。人們可能會認為,類似的馴化過程也造成了家貓與其野生貓祖先之間觀察到的差異。的確,與野生貓祖先相比,家貓更溫順,並且也像狗一樣表現出顏色多樣性。家貓與所有其他馴養物種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家貓不是幼態延續(字面意思是,像嬰兒一樣)。所有其他已成功馴養的動物都表現出與人類嬰兒相似的身體特徵——頭部比例較大、眼睛更大更寬、額頭更大。由於人類成年人天生會對人類嬰兒的這些特徵做出反應,因此馴養動物會分享其中一些特徵是有道理的。與那些沒有嬰兒般特徵的動物相比,表現出這些身體特徵的動物更有可能從人類那裡獲得照顧和關注。但這在家貓身上並非如此。對人貓互動進行的有限研究表明,與 、靈長類動物、有時是馬,甚至海豚和鯨魚(在某種程度上)以及其他海洋哺乳動物不同,貓不容易與人類進行社互動動。

例如,A 在 2005 年進行的一項研究

Jason G. Goldman 是一位居住在洛杉磯的科學記者。他曾為《大眾科學》、《洛杉磯》雜誌、《華盛頓郵報》、《衛報》、BBC、《Conservation》雜誌和其他刊物撰寫關於動物行為、野生生物學、保護和生態學的文章。他為《大眾科學》的“60 秒科學”播客撰稿,並且是《科學部落格:基本指南》(耶魯大學出版社)的聯合編輯。他喜歡在電視和廣播中分享他的野生生物知識,並經常向公眾講述野生生物和科學傳播。

更多作者: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