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蜜獾一樣,動物園裡的動物並不在意

總的來說,遊客在動物園裡的行為似乎並沒有那麼重要。如果與動物的積極互動體驗能夠引導遊客對動物福利和野生動物保護持有更好的態度,那麼動物園可能還是值得保留的。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小時候,我的父母每年帶我和哥哥幾次去一個叫坦帕馬場的地方(它位於洛杉磯聖費爾南多谷的坦帕大道上,而不是在佛羅里達州)。我們可以騎著馬在圍欄裡繞圈走——我猜這隻對六歲的孩子來說有趣——我們還可以觸控動物園裡的動物。我想你可以買一袋食物來喂山羊,你可以自由地撫摸或梳理它們。我小時候很喜歡,但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我開始厭惡動物園。首先,它們聞起來很糟糕。其次,這似乎是對一些討厭的小孩的公開邀請,讓他們透過追逐、拉尾巴或戲弄來騷擾動物。家養動物,往往是動物園裡常見的動物,可能比更具異國情調的物種更能容忍人類的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的福利不會因生活在動物園而受到負面影響。我以前是這麼認為的。《應用動物行為科學》雜誌最近發表的研究挑戰了我的假設。

蘇格蘭斯特靈大學的心理學家亞歷山德拉·法蘭德與博爾頓大學的傑夫·霍西和同樣來自斯特靈的漢娜·M·布坎南-史密斯一起,決定用實證方法來研究遊客是否對動物園動物的福利產生任何可識別的影響,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之前關於動物園動物的大多數研究的問題在於,遊客的存在與一天中的其他時間等變數混淆了。例如,你可能會比較動物在營業時間(遊客在場)和動物園關閉後幾個小時(遊客不在場)的行為。但與所有動物一樣,動物園的動物在其一天的活動週期中也會經歷自然的變化。透過將對遊客不在場行為的觀察限制在一天結束時,你可能會不小心將系統性偏差引入你的資料中。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法蘭德將她的觀察限制在一天中的相同時間,並簡單地收集了足夠的資料,以便在遊客在場和遊客不在場的情況下都有足夠的觀察次數。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延續下去。


這項研究是在蘇格蘭斯特靈的布萊爾·德拉蒙德野生動物園和探險公園的動物園進行的,那裡有15只山羊(Capra hircus),16只美洲駝(Lama glama)和6只越南大肚豬(Sus scrofa)。動物園佔地約4000平方米,主要覆蓋草地,中間點綴著幾棵樹。此外,圍欄還設有一個“逃生區”,禁止人類遊客進入。這為動物提供了一個避免被觸控或梳理的空間,儘管遊客仍然可以靠近圍欄並向裡觀看。

觀察分兩個部分進行:第一組觀察側重於評估動物的行為與在場遊客數量的關係。對於第二組觀察,研究人員比較了山羊和豬(但不包括美洲駝)對遊客梳理的反應與動物被遊客接近但未被梳理的情況。遊客配備了“帶有長而柔韌的齒的固體橡膠刷塊,專為梳理家養動物而設計”。

研究結果好壞參半。遊客的存在導致豬花更少的時間相互互動,而更多的時間處於靜坐姿勢。另一方面,山羊和美洲駝並不在意。它們的行為沒有因遊客的存在或缺席而改變。

在梳理方面,山羊和豬似乎都不介意。研究人員在比較梳理和非梳理條件時,沒有發現這兩個物種的行為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然而,對於遊客自身而言,存在差異,當他們可以梳理山羊時,他們與山羊的互動遠遠多於他們手中沒有“帶有長而柔韌的齒的固體橡膠刷塊”的情況。

這一切都很有趣,但這對於動物園動物的福利意味著什麼呢?這表明,儘管豬的行為略有變化,但這三個物種中沒有一個物種特別在意生活在一個建立在人類想要觸控非人類動物的想法之上的圍欄中。正如研究人員所說,“遊客不一定對動物園山羊、美洲駝和豬的行為產生廣泛的影響。”

但遊客的存在對這些家養動物也沒有特別的好處。山羊和豬都不受梳理的影響,這表明遊客的梳理並沒有成為它們豐富的活動。這實際上有點令人驚訝,因為其他關於動物園和實驗室動物的研究發現,與飼養員的結構化身體接觸與反映福利改善的行為變化有關,並且在本研究的初步測試中,兩位研究人員觀察到對梳理的反應反映了感官豐富。為什麼會脫節呢?可能是遊客只是缺乏適當的程式培訓,無法揭示梳理的豐富效果。法蘭德指出,新增解釋正確梳理技巧的資訊標誌可能無效,因為動物園的大多數遊客都是年幼的孩子,但例行的飼養員演示可能被證明是有價值的,並可能最終將梳理轉變為動物的豐富活動。

儘管如此,值得注意的是,未經訓練的遊客的梳理並沒有導致動物園動物福利的下降,這不僅讓我感到驚訝,也讓研究人員感到驚訝。他們寫道,“遊客對研究動物的低水平騷擾或攻擊是值得注意的,並且可能是研究動物能夠應對遊客存在的一個因素。” 遊客表現出的良好行為是否代表了大多數動物園遊客,或者在某種程度上特別反映了蘇格蘭動物園遊客,這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總的來說,遊客在動物園裡的行為似乎並沒有那麼重要。如果與動物的積極互動體驗能夠引導遊客對動物福利和野生動物保護持有更好的態度,那麼動物園可能還是值得保留的。也許我的父母一直都是對的。

Farrand A.、Hosey G. 和 Buchanan-Smith H.M. (2013)。動物園動物的遊客效應:厭惡還是豐富?,應用動物行為科學,DOI:10.1016/j.applanim.2013.11.012

照片:聖路易斯動物園的動物園,來自維基共享資源/RKLawton

更多關於動物園動物福利的資訊

讓他們吃動物屍體!

通過了解獵豹的社交網路,研究人員可以提高大型貓科動物的繁殖機率

袋鼠對抗癌症

將科學帶入動物園

老虎的權衡:平衡動物園的醫療和心理健康

洛杉磯動物園的黑猩猩殺嬰行為:常見事件還是引起警惕的原因?

心理學家去動物園:Terry L. Maple訪談

北極熊說,“走開!”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