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為什麼動物喜歡玩耍? 科學家們經常使用“玩耍”這個詞來簡單地描述任何沒有明顯適應功能的行為。在《動物的心靈》中,詹姆斯·L·古爾德和卡羅爾·格蘭特·古爾德將玩耍描述為“一種顯然沒有目的的活動,沒有直接的適應性目標,利用物種典型的運動程式,這些程式在強度或重複次數上被誇大,或與成熟行為相比錯序,或與適合不同情境的行為混合在一起。”
羅伯特·費根在1974年於《美國博物學家》中撰文,對構成玩耍的要素提供了類似的描述。費根認為,當動物表現出“活躍的、定向的行為,其結構高度可變,並且顯然缺乏直接目的”時,你可能會合理地認為該動物正在玩耍。
自然界充滿了這種“無目的的活動”,但是玩耍除了簡單的快樂之外,是否還有更深層的目的呢?弄清楚哪些活動符合玩耍的條件是一回事,但弄清楚它們是做什麼用的又是另一回事。在我在BBC Future的最新專欄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為什麼動物喜歡玩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而且,如果您錯過了,這裡是我的BBC Future專欄《獨一無二的人類》中先前文章的連結
圖片:阿戈,一隻邊境梗犬,展示了一個“玩耍的鞠躬”。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