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諸如涉及偷藥以拯救配偶生命或是否墮胎等難題,歷來在道德思維發展的研究中佔據主導地位。當今心理學中占主導地位的研究專案使用兩難困境,其中一個選擇是義務論上正確的(轉動拉桿轉移火車並殺死一個人而不是五個人是錯誤的),另一個是結果論上正確的(如果殺死一個人可以拯救另外五個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心理學家追隨哲學家,提出受基於難題的倫理學塑造的道德定義,這並不令人驚訝。在這方面,圖裡爾將道德領域定義為“關於人們應該如何相互關聯的公正、權利和福利的規範性判斷”。然而,最近,海特認為,道德心理學的研究不應側重於道德的內容,而應側重於道德系統的功能:“道德系統是相互關聯的價值觀、美德、規範、實踐、身份、制度、技術和進化心理機制的集合,它們共同作用以抑制或調節自私,使社會生活成為可能。” 海特還認為,全面的道德心理學必須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道德生活中活躍的”全方位的心理機制。 此外,它應該超越支援道德推理的神經和心理系統,並展示心理機制和文化如何相互影響。
對於像道德推理這樣複雜的技能,很難確定道德推理過程中哪些方面可能是天生的,因此不需要文化機構(例如父母、學校、社群)的任何形式的隱性或顯性指導。許多此類機構(尤其是學校,世俗和宗教學校)倡導基於美德的道德教育方法,並聲稱它們提供“品格教育”或“價值觀教育”。 甚至主要的大學研究機構也聲稱如此。南加州大學的使命宣言指出:“我們不斷努力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方面追求卓越,同時幫助他們獲得智慧和洞察力、對真理和美德的熱愛、道德辨別力、自我理解以及對他人的尊重和讚賞。”
人們如何學習其社群的道德規範?是否存在普遍道德系統的證據?是否有任何跡象表明可以在人類嬰兒和非人類動物身上找到道德的基石?在接下來的一週內找出答案!
海特 J (2007)。道德心理學的新綜合。 科學(紐約,紐約),316 (5827), 998-1002 PMID: 17510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