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雕大戰鹿:金雕勝出

研究人員原本設定相機陷阱是為了研究老虎,卻意外地發現了世界首例金雕襲擊西卡鹿的記錄證據。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2011年12月15日,保護生物學家琳達·L·克爾利正在對放置在俄羅斯東部一片小森林中的相機陷阱進行例行檢查。她定期訪問她的每個相機,更換儲存卡和電池。但是這次與以往不同,當她走到離相機僅幾米遠的地方時,發現了一具鹿的屍體。她在準備好的宣告中說,有些事情“感覺不對勁”。“雪地上沒有大型食肉動物的蹤跡,而且看起來這隻鹿一直在奔跑,然後就停下來死了。”

克爾利與倫敦動物學會合作,她的同事喬納森·C·斯拉格特來自野生動物保護學會,他們研究老虎。這兩個動物學組織共同合作監測阿穆爾虎,也稱為西伯利亞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已經近二十年了。作為他們研究世界上最大的貓科動物工作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拉佐夫斯基國家自然保護區各地放置了相機陷阱。每當有動物經過其中一臺相機前時,紅外感測器就會被啟用,並使相機拍攝照片。

鑑於雪地上沒有足跡,很明顯,無論是什麼殺死了這隻鹿,都不是老虎。她不得不等到檢視儲存卡上的照片,看看是否能找到任何答案。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當她那天晚些時候檢視照片時,她發現的可能是金雕(Aquila chrysaetos)捕食西卡鹿(Cervus nippon)的首例記錄證據。雖然這三張照片是在短短兩秒鐘內拍攝的,但它們創造了科學史。

金雕遍佈北半球,這使得它們成為分佈最廣的鷹類。雖然不是最大的鷹,但它們的身材使它們成為強大的獵手。它們的翼展平均在六到八英尺之間。它們巨大的爪子能夠產生每平方英寸440磅的壓力,這大約是人手施加壓力的十五倍。當捕獵鹿等大型獵物時,它們會低空飛行,然後落在鹿的背部或頸部。一旦抓住,它們的爪子就會刺穿獵物,要麼損壞內臟,要麼壓碎脊椎。幾分鐘後,獵物通常會因精疲力竭或內傷而倒下。

已知金雕會捕獵各種家養和野生的有蹄類動物,以及狐狸、土狼和棕熊幼崽,但普遍的看法是西卡鹿不是它們食譜的一部分。在他們發表在《猛禽研究雜誌》上的信中,克爾利和斯拉格特寫道,他們在科學文獻中找不到金雕捕食西卡鹿的任何記錄。此外,之前的研究人員曾明確宣告,金雕不會攻擊西卡鹿,至少在俄羅斯是這樣。

事實上,克爾利說,“我評估俄羅斯鹿的死亡原因已經18年了——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事情。”

這一發現更加引人注目,因為在克爾利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陷阱季節拍攝的5805張不包含老虎的照片中,只有0.1%的照片包含鳥類。而且,他們寫道,“正如其他地方記錄的大多數金雕襲擊事件發生在開闊空間一樣,這次捕食發生在森林中也值得注意。”

克爾利和斯拉格特認為,金雕捕獵和殺死西卡鹿一定極其罕見,而且當襲擊確實發生時,很可能是機會主義的。鑑於這種襲擊不太可能發生,金雕可能不會對西卡鹿種群構成威脅。儘管如此,這再次提醒我們,恐龍仍在統治地球。

克爾利 L.L. & 斯拉格特 J.C. (2013)。俄羅斯遠東地區金雕(AQUILA CHRYSAETOS)首次記錄的西卡鹿(CERVUS NIPPON)捕食事件,猛禽研究雜誌,47 (3) 328-330。

相機陷阱影像由野生動物保護學會提供,經許可使用。屍體照片由克爾利和斯拉格特(2013)提供。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