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1975年,愛德華·特羅尼克和他的同事首次在兒童發展研究學會的雙年會議上向同行介紹了“靜止臉實驗”。他描述了一種現象,在這種現象中,嬰兒在與無反應、面無表情的母親“互動”三分鐘後,“迅速冷靜下來並變得警惕。他反覆嘗試使互動恢復到通常的互惠模式。當這些嘗試失敗時,嬰兒會退縮[並]將臉和身體轉向遠離母親的方向,臉上帶著退縮、絕望的表情。” 這仍然是發展心理學中最常被重複驗證的發現之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一旦這種現象經過充分的測試和重複驗證,它就成為檢驗關於人知覺、因性別或文化差異造成的溝通差異、依戀風格的個體差異以及母親抑鬱症對嬰兒的影響等假設的標準方法。“靜止臉實驗”也被用於調查跨文化差異、聾啞嬰兒、唐氏綜合徵嬰兒、可卡因暴露嬰兒、自閉症兒童以及患有各種精神病理學(尤其是抑鬱症)的父母的孩子。
為什麼這個在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首次發表的實驗變得如此重要?
“靜止臉實驗”表明,非常年幼的嬰兒已經具備了社會認知的幾個基本構建模組。它表明,他們對面部表情和情緒之間的關係有所感知,他們具有一些原始的社會理解能力,並且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節自己的情感和注意力。嬰兒試圖重新與看護者互動的行為也表明,他們能夠計劃和執行簡單的目標導向行為。
此外,“靜止臉實驗”是嬰兒認知和行為的更可靠和有效的測量方法之一;嬰兒發現它比其他違反正常社互動動的行為(例如艾恩斯沃斯陌生情境)更令人不安。這種反應非常複雜,嬰兒會表現出細微的面部線索,例如笑容減弱、打哈欠以及偷偷瞥向母親。 此外,也許最重要的是,“靜止臉實驗”是在嬰兒社會認知方面進行的最具啟發性的實驗。到 1975 年,研究人員已經設計出描述和量化嬰兒及其看護者之間典型的互惠社互動動的方法。然而,“靜止臉實驗”使研究人員能夠檢查嬰兒自發啟動社互動動的方式以及他們調節自己的情感和注意力的方式,並提供了關於嬰兒在重新建立互惠互動後重新組織其行為方式的豐富資料。重要的是,對於研究人員和父母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容易正確執行的實驗,這也許就是它如此受歡迎的原因。
“靜止臉實驗”也被證明有助於確定嬰兒社交世界的範圍。也就是說,“靜止臉”效應不僅由母親(即主要看護者)引起,也由父親、陌生人,甚至是由其他成年人的電檢視像引起。然而,嬰兒對物體沒有類似的反應,無論這些物體看起來多麼有趣、互動或動態。這提供了更多的證據,表明年幼的嬰兒很容易將世界分為潛在的社交夥伴和無生命的物體。
“靜止臉實驗”同樣有助於回答關於“靜止臉”效應可能與早期經歷有何關係以及它可能如何預測後期的社交情感變數的問題。例如,“靜止臉”效應的變化與母親的基線敏感性和互動風格,以及嬰兒在 1 歲時的後期依戀分類,18 個月時的內化(例如抑鬱、焦慮)和外化(例如攻擊性、衝動性)行為,以及 3 歲時的行為問題有關。
對於這樣一個有用、如此穩健、如此受歡迎的實驗,人們可能會認為它已經過時,至少就研究而言是這樣。但儘管這種效應非常穩健,但沒有人能夠完全解釋它。沒有任何理論正規化能夠解釋嬰兒的反應。因此,這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領域。
Adamson, L., & Frick, J. (2003). 靜止臉:共享實驗正規化的歷史。《嬰兒期》,4 (4), 451-473 DOI: 10.1207/S15327078IN0404_01
Tronick, E., Adamson, L.B., Als, H., & Brazelton, T.B. (1975年4月)。正常和受擾互動中的嬰兒情緒。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市舉行的兒童發展研究學會雙年會議上提交的論文。
圖片來自《每日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