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聽狐猴傾聽森林的聲音以求生存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靈長類動物躲避捕食者的方式之一是使用警報聲。如果狐猴、猴子或猿類發現捕食者,它會尖叫,警告社會群體中的其他成員。這些警報聲是自動的和反射性的。就像醫生敲擊你的膝蓋時你忍不住踢腿一樣,猴子也忍不住發出警報聲。有些物種甚至有不同的警報聲來區分空中捕食者(如鷹或隼)和陸地捕食者(如大型貓科動物或蛇)。為了避免成為別人的晚餐,薩哈馬拉扎跳狐猴(Lepilemur sahamalazensis)會偷聽其他物種的交流。

但是薩哈馬拉扎跳狐猴是世界上二十五種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被IUCN指定為“極危”,它有兩個不利之處:它是獨居的和夜間活動的。由於它是獨居的,跳狐猴沒有奢侈地依賴附近群體成員的警報聲。由於它是夜間活動的,因此在白天尤其容易受到捕食。當太陽昇起時,跳狐猴獨自睡在樹洞的入口處。它們從樹木獲得一些保護,同時仍然在陽光的熱量下保持溫暖。這使它們很容易被捕食者捕獲:馬達加斯加鷂鷹、馬島長尾狸貓(一種與獴科有關的貓科食肉動物)和馬達加斯加樹蟒。它們也容易受到偷獵者狩獵叢林肉的威脅。

不過,幸運的是,跳狐猴與幾種社會性物種共享棲息地:鳳頭鵑和馬島鵲鴝,都是鳥類,以及藍眼黑狐猴。為了觀察跳狐猴是否利用這些物種的警報聲,來自布里斯托爾動物園、布里斯托爾大學和都靈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在梅蘭妮·塞勒博士的帶領下,對19只薩哈馬拉扎跳狐猴進行了回放實驗。


為了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每隻跳狐猴都分別播放了兩種鳥類物種的警報聲或歌曲的音訊回放。如果狐猴理解鳳頭鵑和馬島鵲鴝叫聲的資訊內容,那麼當播放警報聲時,它們應該會注意,但當播放普通歌曲時則不會。研究人員還播放了藍眼黑狐猴的三種不同型別的警報聲:陸地(針對地面捕食者)、空中(針對空中捕食者)和激動(針對一般興奮,例如食物),以及聯絡叫聲,狐猴在梳理毛髮時會發出這種叫聲。與鳥類叫聲一樣,如果跳狐猴能夠理解每種發聲型別所傳達的不同資訊,那麼它們應該對三種警報聲以及聯絡叫聲表現出不同的反應。

正如研究人員預測的那樣,薩哈馬拉扎跳狐猴證明它們理解不同型別的叫聲中包含的不同型別的資訊。當播放鳳頭鵑和馬達加斯加鵲鴝的警報聲時,分別有驚人的 94% 和 89% 的狐猴將其行為從休息轉變為警惕。然而,當涉及到鳥鳴時,狐猴幾乎完全忽略了它們。跳狐猴還偷聽了藍眼黑狐猴的叫聲。當播放空中警報聲時,89% 的狐猴從休息轉為警惕,但對於陸地警報、激動或聯絡叫聲,則未觀察到這種效果。

狐猴不僅僅是看向警報聲的來源,即隱藏在灌木叢後面的揚聲器,如果它們只是被聲音煩擾,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相反,它們向上看並掃描天空,好像它們期望出現空中捕食者,這反映了它們對聽到的叫聲的細緻理解。

這種模式表明,薩哈馬拉扎跳狐猴足夠聰明,可以區分至少兩種鳥類物種的警報聲和歌曲,以及藍眼黑狐猴的空中警報聲和其他發聲。這是首次在獨居、夜間活動的物種中發現種間偷聽的科學證據:其他所有已知的物種間偷聽例項都發生在晝行性、群居物種中。它們也是唯一已知以這種方式偷聽的狐猴物種。

像跳狐猴這樣獨居、夜間活動的物種特別容易被捕食者或人類獵人殺死。馬達加斯加薩哈馬拉扎半島正在發生的大量森林砍伐使情況變得更糟。儘管困難重重,薩哈馬拉扎跳狐猴仍然透過密切關注周圍森林中發生的喧囂聲來生存。像往常一樣,進化以非常有效的方式運作。

Seiler M.、Schwitzer C.、Gamba M.、Holderied M.W. & Gursky-Doyen S. (2013)。獨居薩哈馬拉扎跳狐猴(Lepilemur sahamalazensis)的種間語義警報聲識別,《PLoS ONE》,8 (6) e67397。DOI:10.1371/journal.pone.0067397.t007

圖片來源:薩哈馬拉扎跳狐猴,來自維基共享資源/Andriaholinirina et al. (2006)。藍眼黑狐猴,來自Flickr/Donald Ogg。鳳頭鵑,來自Flickr/Crow 911。鵲鴝,來自Flickr/Ross Tsai

相關

偷聽鬣蜥利用嘲鶇的叫聲求生存

更多關於狐猴的內容,請見《深思熟慮的動物》檔案:

更多的朋友讓狐猴更擅長偷竊(但這對於大腦進化意味著什麼?)

環尾狐猴會看你正在看的地方

數字認知和隱藏的葡萄

書評:Mireya Mayor 的《粉色靴子和彎刀》

其他地方

The Conversation: 孤獨的休閒狐猴聽取森林夥伴的警告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