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與寵物

我這位謙遜的敘述者發現自己感冒了,所以這裡有一篇來自檔案庫的文章。關於兒童如何與其他兒童和成人互動,以及兒童發展如何受到這些互動的影響,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這位謙遜的敘述者發現自己感冒了,所以這裡是一篇來自檔案庫的文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關於兒童如何與其他兒童和成人互動,以及兒童發展如何受到這些互動的影響,已經有相當多的研究。但是,關於兒童與非人類動物互動的研究似乎有限。鑑於寵物在兒童家庭中的普遍程度(至少在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和民主的文化中),令人有些驚訝的是,關於寵物所有權可能如何影響兒童發展的研究還不夠多。

根據美國人道協會

  • 美國大約有7750萬隻家養犬

  • 百分之三十九的美國家庭至少擁有一隻狗

  • 大多數主人(67%)擁有一隻狗

  • 百分之二十四的主人擁有兩隻狗

  • 百分之九的主人擁有三隻或更多狗

  • 平均而言,狗主人每年在獸醫就診(疫苗、健康檢查)上花費225美元

  • 美國大約有9360萬隻家養貓

  • 百分之三十三的美國家庭(或3820萬戶)至少擁有一隻貓

  • 百分之五十六的主人擁有一隻以上的貓

  • 平均而言,主人擁有兩隻貓(2.45)

  • 貓主人平均在常規獸醫就診上花費203美元

發展科學家蓋爾·F·梅爾森在2003年《美國行為科學家》雜誌的一篇評論文章中指出了這項研究的不足。梅爾森指出,大多數父母報告說,他們為了“孩子們”而購買了家庭寵物,並且鑑於兒童與寵物之間的 bonding 和互動的普遍性,她認為這是兒童發展研究需要調查的一個重要領域。她回顧了兒童發展的幾個主題領域,並考察了透過研究人與動物之間的 bonding 已經瞭解或可以瞭解到的內容。

感知和認知發展

梅爾森從埃莉諾·吉布森關於感知發展的研究開始,特別是她的感知可供性理論——也就是說,嬰兒透過與世界互動來從世界中提取知識;透過觀察、聽覺、感覺、味覺和作用於物體,並發現物體“提供”什麼——即每個物體的“我可以用它做什麼”

嬰兒可以很容易地區分寵物狗和貓與“栩栩如生”的電池驅動玩具狗和貓。與對玩具的反應相比,嬰兒更會對活體動物微笑、擁抱、跟隨和發出聲音。在一項研究中,9個月大的嬰兒對活兔子比對成年女性陌生人或木龜更感興趣。1989年一項針對教室裡有動物的2至6歲兒童的研究表明,兒童忽略了逼真的毛絨玩具(80%從未看過它們),但活體動物——尤其是狗和鳥——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百分之七十四的孩子觸摸了狗,21%親吻了狗,超過66%的孩子與鳥交談。

與寵物一起生活似乎能刺激兒童學習基礎生物學。在一項研究中,日本研究人員表明,照顧過寵物金魚的幼兒園兒童更好地理解了他們金魚的不可觀察的生物學特徵,並且對諸如“金魚有心臟嗎?”之類的問題給出了更準確的答案。他們還透過類比顯示出對其他物種更好的推理能力:一個孩子推斷出小青蛙“會長大,就像金魚長大一樣”。

儘管尚未有任何研究,但梅爾森假設,照顧動物也可能使孩子們對生與死產生更詳細和準確的想法。

最後,梅爾森指出,動物為孩子們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機會,原因很簡單,孩子們在情感投入時學習和記憶得更多,並且當兒童的學習發生在有意義的關係背景下時,他們的學習效果最佳。沒有理由認為幼兒唯一有意義的關係應該是人際關係。

社會和情感發展

當被要求說出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10個人時,7歲和10歲的孩子平均包括2只寵物。梅爾森提出了伴侶動物可能支援社會/情感發展的兩個重要功能。

第一個是社會支援。如果不是數百項研究,也有數十項研究表明,缺乏人類社會支援是身心問題的風險因素,尤其是對兒童而言,並且有證據表明,養寵物的兒童從寵物那裡獲得這種情感支援。1985年一項針對加利福尼亞州7歲和10歲兒童的研究表明,寵物主人與人類兄弟姐妹一樣,同樣有可能與寵物談論悲傷、憤怒、快樂和秘密的經歷。百分之七十五的密歇根州10至14歲兒童報告說,當他們心煩意亂時,他們會轉向寵物。當被問及“當你感到悲傷、憤怒、快樂或想分享秘密時,你會向誰求助?”時,百分之四十二的印第安納州5歲兒童自發地提到了寵物。更有趣的是:在比較父母、朋友和寵物時,小學生認為他們與寵物的關係最有可能“無論如何”都會持續下去,並且“即使你們彼此生氣”。在養寵物的兒童中,那些確實向寵物尋求支援的孩子,被父母評價為比那些養寵物但不尋求寵物社會支援的孩子更少焦慮和內向。

第二個是養育。由於寵物依賴於人類的照顧,因此寵物為孩子們提供了學習如何照顧另一個生命的機會。此外,梅爾森認為,養育的發展是未來有效育兒、非家庭兒童保育以及照顧老人、病人和殘疾人的基礎。

一項針對5-6歲兒童的研究表明,那些更依戀寵物的人對同齡人表現出更大的同理心。另一項針對7歲和10歲兒童的研究表明,那些報告與寵物進行更多“親密交談”的孩子也報告了更多的同理心。

重要的是要注意,這些研究大多數是相關的,因此很難做出任何因果關係的斷言。例如,已確定的寵物照顧與同理心之間的關聯可能是由於父母為已經有同理心的孩子購買寵物。或者,有同理心的孩子可能更擅長與動物建立 bonding。

我同意需要對兒童與動物的關係進行更多研究,尤其是在家庭背景下。許多兒童(和成人)將寵物視為家庭成員。有些孩子認為寵物就像他們年幼的兄弟姐妹、同齡人,甚至像提供安全感的依戀物件。一項研究表明,家庭環境中的成人和兒童都可能將他們的情緒反應轉移到寵物身上(母親對孩子生氣,但反而對狗大吼大叫),或者將原本要給其他家庭成員的交流傳遞給寵物(父親與貓說話,意圖讓兒子聽到)。瞭解寵物如何改變家庭系統的動態以及如何被家庭系統的動態改變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梅爾森,G. (2003)。兒童發展與人與伴侶動物之間的 bonding 《美國行為科學家》,47 (1), 31-39 DOI: 10.1177/0002764203255210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