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科學引入動物園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野生動物保護界,無論是在野外(“in situ”,原位保護)還是在圈養環境中(“ex situ”,遷地保護),都存在大量關於動物護理以及物種保護和恢復最佳方法的傳統知識。然而,來自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經驗知識越來越多地被應用於飼養、管理和保護相關問題,並可以為最佳實踐提供資訊。

這是一個小例子。最近,在洛杉磯動物園,我參與了一項關於環境富集對狐獴行為影響的研究。人們認為,經過周密設計的環境富集計劃可以讓圈養動物展現更廣泛的自然行為。大量證據表明,當動物表現出它們的自然行為時,動物園遊客會獲得更好、更具教育意義的體驗,並且動物福利也會得到提高。不幸的是,圈養的一個副作用是可能出現非自然的重複性或刻板行為。

刻板行為因物種而異,但可能包括搖擺、食糞症、反芻和再攝食或踱步。當與刻板游泳模式相結合時,踱步實際上可能是現代動物園中最常見的跨物種刻板行為形式。雖然這些行為實際上可能對動物園遊客比對動物本身更具壓力,但動物園仍然有責任儘可能地減少它們。其他刻板行為可能表現出或導致各種形式的自殘,這當然更危險。鳥類拔掉它們的羽毛,馬匹啃咬它們的側腹,犬科動物、貓科動物和熊過度梳理自己,海龜可能會咬它們的腿,蛇可能會咀嚼它們的尾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富集可能有助於減少這些和其他強迫行為的發生。在法律上,環境富集僅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和家犬有要求。然而,許多動物園努力豐富其照料的所有動物的生活(在適當的情況下)。

直到最近,洛杉磯動物園的狐獴圍欄還沒有配備任何特定形式的環境富集,因為飼養員認為這會增加狐獴之間的攻擊性。(然而,狐獴是群居的;社會夥伴的存在本身可能就是最有效的富集形式之一。)

我們進行的初步實驗表明,與預期相反,在圍欄中新增環境富集(以裝滿粉蟲的穿孔空心球的形式)並沒有改變狐獴的日常活動週期。然而,它確實影響了社會行為。與基線相比,狐獴表現出更多的親和行為(尤其是相互梳理毛髮),而在順從或攻擊性行為方面沒有差異。

雖然仍應進行完整的實驗,但這只是經驗科學提供重要資訊以幫助動物園飼養員和館長為其非人類負責物件提供最健康、最具刺激性的環境的一個例子。

經驗動物園

除了需要改善動物園內動物的護理外,還有至少三個更廣泛的原因表明應該在動物園中進行經驗科學研究。

首先,如果in situ(原位)保護工作以來自對目標物種習性和行為的科學觀察的經驗知識為指導,則可以更明確地定位並更好地設計。同樣,當圈養繁殖範例受自然交配和育兒行為知識的支配時,它們會更成功。當基於對自然覓食、空間導航和社會行為的瞭解時,隨後的圈養繁殖釋放計劃也更具可預測性。

其次,動物園動物為開發行為和認知障礙模型提供了一種手段。獸醫、動物園飼養員和館長以及其他動物福利專業人士對動物精神病理學的日益增長的認識,提高了識別非人類物種的精神困擾表型標記(即明顯的行為指標)的能力。這代表了一種揭示精神障礙的近因和終極解釋以及干預手段的新方法。事實上,雖然對於研究和保護工作至關重要,但現代動物園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成為精神病理學的活實驗室,將動物園動物視為模型物種將代表精神病學中一種新型的轉化模型。

最後,與實驗室研究相比,動物園種群為研究行為和認知提供了更自然的非人類動物來源。一個經驗動物園應該擠滿了研究生、博士後和其他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研究人員。(我在去年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會議上看到的一張研究海報表明,與更傳統的飼養員講解相比,遊客在觀看研究演示時也學到了更多!)

在現代、合乎倫理的動物園中進行的每種型別的研究都有助於科學事業,有助於更有效的保護實踐的發展,併產生知識以改進圈養動物的倫理管理實踐。

人類動物

當談到將經驗方法引入動物園運營時,人類動物是一個經常被忽視的物種。每年動物園都會花費數百萬美元,以努力增加遊客人數、改善教育體驗、擴大會員資格以及尋找新的資金來源。

科學方法還可以指導動物園與其人類遊客互動的方式。動物園聲稱活體動物對於教育所有年齡段的人瞭解保護的重要性至關重要。動物園動物通常被稱為其野生同類的“大使”。

與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填充動物或電影螢幕上的拍攝動物相比,動物園中活體動物的存在是否會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內容在推動保護行為中起什麼作用?給定動物園的教育計劃在促進保護態度方面是否有效?動物園專業人士長期以來一直聲稱動物園對人類遊客有積極影響;使用經驗科學的工具來評估這些說法至關重要。(而且,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動物園就可以問如何改進教育計劃,使答案變為肯定!)

最棒的是什麼? 大部分研究都可以相當廉價地進行:你真正需要的只是一塊秒錶、一副雙筒望遠鏡、一些攝像機、一些剪貼簿以及大量的時間和耐心。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