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人們普遍認為養寵物對孩子來說總體上是一件好事。事實上,發展心理學家蓋爾·F·梅爾森在2003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指出,大多數父母表示他們養寵物“是為了孩子”。但是這種普遍的看法經得起科學的檢驗嗎?新興的人與動物互動領域旨在找出答案。
十年前,當梅爾森回顧關於兒童與動物關係的文獻時,她指出,與動物互動可以使幼兒比沒有養寵物的同齡人更好地理解生物學。照顧過金魚的幼兒園兒童在回答“金魚有心臟嗎?”之類的問題時更準確。他們也更容易將生物資訊從一個物種轉移到另一個物種,推斷出小青蛙會像金魚一樣長大。她還指出,小學生認為他們與寵物的關係最有可能“無論如何”以及“即使你彼此生氣”也能維持,而他們與父母和人類同伴的關係並非如此。那些尋求寵物情感支援的孩子比沒有尋求寵物情感支援的孩子更少焦慮和退縮。梅爾森描述的另一項研究表明,與寵物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同理心測量中的得分更高。
在過去的十年中,情況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關於該主題的文獻仍然相當稀少,至少在治療背景下的人與動物互動之外是如此。塔夫茨大學卡明斯獸醫學院的研究員梅根·K·穆勒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為討論增加了一些重要的新資訊。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她轉向了一項名為“4-H積極青少年發展研究”的全國性縱向研究,該資料集包含來自42個州的7000名兒童的資訊,年齡從小學五年級到高中畢業後不等。穆勒研究的資料子集包括567名參與者,全部來自高中畢業後的佇列,因為這是唯一一組回答了有關人與動物互動問題的參與者。對於這項研究,擁有寵物和其他型別的與動物相關的活動(如騎馬)都被視為人與動物的互動體驗。
她發現,有動物經驗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將自己視為對社群的重要貢獻者,例如在組織中擔任領導職務或從事社群服務。
她還發現,青少年與動物之間的依戀程度越高,他們在總體情感聯絡的測量中的得分就越高,這並不令人驚訝。雖然這只是一種相關性,並且無法確定因果關係,但穆勒表示,“這一發現對於以下觀點具有重要意義,即與動物互動可能是一種促進發展和維持與其他人的人際關係所需的情感和社會技能的方式。” 兒童和青少年至少有可能從他們與非人類動物互動的經驗中學習到健康的 人際關係。“如果這些關係所需的技能之間存在聯絡,那麼利用動物關係來促進社會技能的發展可能是有用的,”她補充說。
穆勒意識到她的研究的侷限性。它的樣本量相對較小,無法得出關於動物在孩子生活中因果作用的任何結論,它依賴於調查資料,並且僅限於美國的青少年。
另一個限制是,這項研究並非旨在找出與動物相關的經歷的任何潛在負面影響。例如,其他一些研究表明,寵物主人,特別是那些與寵物有極高依戀關係的人,比沒有寵物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和焦慮症等心理障礙,也更容易失眠。
什麼時候擁有寵物是有益的?什麼時候是有害的?人與動物的關係如何才能最好地服務於人類和動物?如何在避免有害部分的同時促進有益部分?考慮到該領域的研究投入很少,以及人與動物的互動無處不在,這些都是重要的問題。事實上,“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可能沒有什麼環境像這樣重要,而我們對它的瞭解卻如此之少,”穆勒說。
如果說有什麼的話,她的論文是對行動的呼籲。“方法論上健全的發展研究將為從業者、教育工作者和父母提供必要的證據基礎,以對如何讓青少年參與與動物相關的體驗做出知情和有效的選擇,而不是依賴直覺和猜測,”她認為。“讓青少年參與[人與動物互動]的潛在背景是巨大的,使用經驗證據採取謹慎的行動並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對於最佳化青少年和動物的體驗至關重要。”
穆勒 M.K. (2014)。人與動物互動 (HAI) 與青少年積極發展相關嗎?初步答案,應用發展科學,18 (1) 5-16。DOI:10.1080/10888691.2014.864205
相關
頁首影像版權所有:傑森·G·戈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