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熊貓你不知道的 7 件事

有一件事你已經知道了:小熊貓非常可愛。雖然它們沒有被馴養,因此可能不適合作為寵物,但有些人還是把它們當作寵物來養——尤其是在尼泊爾和印度——並將它們可愛的滑稽動作上傳到網際網路上,供全世界觀看。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有一件事你已經知道了:小熊貓非常可愛。雖然它們沒有被馴養,因此可能不適合作為寵物,但有些人還是把它們當作寵物來養——尤其是在尼泊爾和印度——並將它們可愛的滑稽動作上傳到網際網路上,供全世界觀看。

以下是關於小熊貓(Ailurus fulgens)你可能還不知道的七個事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1. 小熊貓不是熊貓。 儘管名字如此,但小熊貓實際上與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並沒有密切的親緣關係,但直到最近十年或十五年,科學家們才確定小熊貓在生命進化樹上的位置。 很明顯,小熊貓是分類學“亞目”犬熊亞目的成員,與熊、鰭足類動物(海豹、海獅和海象)、浣熊和鼬科動物(黃鼠狼、臭鼬、水獺和獾)歸為一組。 2000 年發表在期刊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分子系統發育學與進化》)上的研究確定,它們與熊或浣熊的親緣關係並非最近,正如之前所暗示的那樣。 相反,小熊貓形成了它們自己的系統發育科,與臭鼬、浣熊和鼬科動物並列。 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它們更像你家後院可能發現的臭鼬和浣熊,而不是與它們共享棲息地的大熊貓。

2. 草食性食肉動物。 作為食肉目的一員,小熊貓是一種食肉動物。 但與大多數食肉動物不同,它實際上不是食肉動物。 也就是說,小熊貓主要是草食動物。 這實際上是小熊貓比其基因近親更像大熊貓的一個方面:它的飲食幾乎完全由竹葉組成,加上季節性的竹筍,以及偶爾的水果、花朵和(極少情況下)奇怪的蛋或鳥類。 另一種主要以草食為主的食肉動物? 熊狸,這種長相滑稽的熊科動物聞起來像爆米花


3. 嗜甜。 說到飲食,小熊貓喜歡人造糖。 在 2009 年發表在The Journal of Heredity(《遺傳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向多種食肉目動物提供了裝有白水、天然甜味水或人工甜味水的碗。 他們發現小熊貓更喜歡三種人造糖:紐甜、三氯蔗糖(Splenda)和阿斯巴甜(Nutrasweet 或 Equal)。 這使它們成為唯一已知能夠品嚐阿斯巴甜的非靈長類動物物種,這種能力以前被認為僅為舊世界猴子、猿和人類所獨有。

4. 融入環境。 看一下小熊貓外套的紅橙色調,你可能不會立即想到“有利於偽裝”,但如果你這樣想就錯了。 事實證明,小熊貓非常擅長躲避捕食者,它們會消失在通常覆蓋著紅棕色苔蘚的冷杉樹枝中。 這非常方便,因為被雪豹殺死似乎是一種特別糟糕的死法。


5. 乳酪問題。 好的,請繼續聽我說。 小熊貓被 IUCN 列為“易危”物種,儘管受到其棲息國法律的保護,但仍受到棲息地喪失和偷獵的威脅。 由於棲息地喪失,野生小熊貓種群日益分散。 尼泊爾的朗當國家公園位於喜馬拉雅山脈,是大約 40 只小熊貓種群的一個棲息地。 即使在國家公園內,這 40 只熊貓也分散成四組。 在朗當,小熊貓還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乳酪。 你看,公園裡還有兩家乳酪工廠,每年總共生產 14,000 公斤乳酪,在附近的加德滿都出售。 為了收集製作乳酪所需的 140,000 升牛奶,農民們飼養了大量的犛牛-奶牛雜交品種 chauri,這些牛群被允許在公園內放牧。 與 chauri 爭奪食物來源,加上來自牧民及其狗的其他生命威脅,導致許多小熊貓死亡。 “這個問題可能會透過減少乳酪產量和限制 chauri 的數量來解決,”兩位研究人員在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保護生物學》)中寫道,“同時相應地提高乳酪的價格,以便農民從牛奶中獲得的收入可以保持不變。”

6. 小熊貓會發推特。 它們不像你我一樣發 140 個字元的推特,但它們確實會發推特。 實際上,準確地說,它們發出的聲音被稱為“twittering”(吱喳聲)。 聽一下(來源

根據國家動物園研究人員的說法,吱喳聲似乎主要用於發出繁殖意圖的訊號。 現在我想想,這與我們自己物種中的一些推特使用者也沒有什麼不同。

7. 它本可以被稱為 Wah。 小熊貓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字。 在尼泊爾,它們被稱為 bhalu biralo。 夏爾巴人稱這種生物為 ye niglva ponvawah donka。 但西方世界並非一直稱其為小熊貓。 1821 年,英國博物學家少將 托馬斯·哈德威克在倫敦林奈學會就這種生物做了一次演講。 這通常被認為是小熊貓在西方科學界為人所知的時刻。 在他的演講中,題為“喜馬拉雅山尼泊爾和雪山之間山脈哺乳動物綱新屬的描述”,他認為這種動物應該被稱為“wha”,並解釋說:“它經常因其響亮的叫聲或呼喚而被發現,類似於單詞‘Wha’,經常重複相同的聲音:因此得出了當地名稱之一。 它也被稱為 Chitwa。” 不幸的是,哈德威克的論文直到 1827 年才發表,此時法國動物學家 弗雷德里克·居維葉已經發表了對該物種的描述和一幅圖畫。 因此,命名權歸居維葉所有。

 

Flynn JJ, Nedbal MA, Dragoo JW & Honeycutt RL. Whence the red pand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PMID: 11083933

Pradhan S., Saha G.K. & Khan J.A. (2001). Ecology of the red panda Ailurus fulgens in the Singhalila National Park, Darjeeling, Indi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98 (1) 11-18. DOI: 10.1016/S0006-3207(00)00079-3

Li X., Glaser D., Li W., Johnson W.E., O'Brien S.J., Beauchamp G.K. & Brand J.G. (2009). Analyses of Sweet Receptor Gene (Tas1r2) and Preference for Sweet Stimuli in Species of Carnivora, Journal of Heredity, 100 (Supplement 1) S90-S100. DOI: 10.1093/jhered/esp015

Roberts M.S. & Gittleman J.L. (1984). Ailurus fulgens, Mammalian Species, (222) 1. DOI: 10.2307/3503840

Roberts M.S. & Kessler D.S. (1979). Reproduction in Red pandas, Ailurus fulgens (Carnivora: Ailuropodidae), Journal of Zoology, 188 (2) 235-249. DOI: 10.1111/j.1469-7998.1979.tb03402.x

YONZON P.B. & HUNTER M.L. (1991). Cheese, Tourists, and Red Pandas in the Nepal Himalayas, Conservation Biology, 5 (2) 196-202. DOI: 10.1111/j.1523-1739.1991.tb00124.x

 

題頭照片:維基共享資源/Greg Hume。其他照片:維基共享資源/Jar0d維基共享資源/marshmallowbunnywabbit維基共享資源/Carlos Delgado維基共享資源/Rainer Halama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