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的無用性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兩種基本信念影響了我們對核武器的看法:第一,它們對於結束戰爭至關重要,或者至少非常重要;第二,它們過去是,將來也仍然是威懾的支柱。 這些信念以某種方式指導了我們對這些神話般創造物的所有思考。 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的沃德·威爾遜在新書《關於核武器的 5 個迷思》中想要打破這些以及其他關於核武器的迷思,我很少見到有哪本書能以如此少的文字如此有效地傳遞其資訊。 以下是威爾遜關於兩個主要核武器迷思的觀點,其中穿插著我自己的少量想法。

“核武器在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至關重要”。

一切都從這裡開始。 事後合理的解釋當然也加強了這種分析; 傑出的科學家們競相與納粹分子競爭,研製出一種可怕的武器,當納粹分子被擊敗後,他們將其交給了世界領導人,後者用它迅速結束了一場最可怕的衝突。 心理上,它符合一個令人滿意和崇高的敘事。 廣島和長崎作為原子彈威力的象徵,已經完全根深蒂固在我們的腦海中,以至於我們幾乎不會思考它們是否真的發揮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被賦予的角色。 從某種意義上說,對日本的原子彈轟炸決定了我們隨後所有關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信念。 但在過去半個世紀裡,已經出現了令人不安且越來越多的證據,現在這些證據已經足夠重要,足以對這種想法造成重大打擊。 與普遍看法相反,這並非“修正主義”歷史; 到目前為止,美國、蘇聯、日本和英國檔案館的檔案已經解密到一定程度,使我們能夠拼湊出冷酷的事實,並揭示對日本的原子彈轟炸對日本結束戰爭的決定究竟產生了什麼影響。 它們講述了一個與標準敘事截然不同的故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威爾遜借鑑了日本帝國參謀本部會議的詳細記錄,明確了兩件事; 首先,原子彈對日本領導人的審議和心理沒有產生不成比例的影響; 其次,真正對日本政策產生重大影響的是蘇聯入侵滿洲和薩哈林群島。 威爾遜再現了 8 月 6 日廣島原子彈爆炸後,日本主要領導人的反應。 您會期望他們表現出震驚和敬畏,但我們幾乎看不到這些。 事件發生後,沒有召開重要的會議,大多數領導人似乎表現出輕微的驚愕,但幾乎沒有您可能期望的那種來自如此驚天動地事件的恐懼或極端情緒。 從記錄中浮出水面的是,在 8 月 8 日蘇聯對日宣戰後,同樣這些人非常驚慌失措。

原因是,在廣島事件之前,日本人正在考慮兩種投降策略,一種是政治策略,另一種是軍事策略。 軍事策略包括在未來幾個月內,當美國人入侵日本本土南部時,傾盡全力對抗他們,並對他們造成如此多的損失,以至於他們的勝利充其量也是慘勝; 然後日本人可以尋求按照自己的條件投降。 政治策略包括透過莫斯科與盟國談判。 廣島事件發生後,由於日本軍隊和蘇聯的關係仍然完好,這兩種選擇仍然開放。 但是,隨著蘇聯入侵北方,集中兵力對抗盟軍入侵南方,以及透過蘇聯尋求有利的投降條件突然變得不可能。 這種雙重打擊使日本人確信,他們現在必須面對無條件投降。

為什麼日本人沒有受到廣島原子彈爆炸的影響? 因為在地面上,這次轟炸看起來與過去六個月裡柯蒂斯·李梅的 B-29 轟炸機對數十個日本主要城市進行的無情轟炸沒有什麼不同。 臭名昭著的 1945 年 3 月東京大轟炸造成的平民死亡人數甚至超過了原子彈。 正如沃德詳細描述的那樣,不少於 68 個城市遭受了猛烈襲擊,這些城市的航空照片與廣島的照片驚人地幾乎無法區分。 因此,對於日本人來說,廣島只是長長名單中的又一個傷亡。 它幾乎沒有震驚他們,也沒有削弱他們繼續戰爭的決心。

不幸的是,對廣島轟炸的看法也助長了關於戰略轟炸的普遍看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傳統觀點是,戰略轟炸可以對敵人計程車氣和戰略資源造成致命打擊。 儘管有大量證據表明情況恰恰相反,但這種觀點仍然在延續; 對倫敦、漢堡、德累斯頓和東京的轟炸對士氣幾乎沒有影響。 後來的越南、柬埔寨和寮國的愚蠢行為也證明了戰略轟炸在結束戰爭中的徒勞。 廣島的情況也是如此。 正如沃德明確指出的那樣,關鍵是您無法透過摧毀城市來贏得戰爭,因為最終與戰爭有關的是敵人的軍隊和軍事資源。 摧毀城市有所幫助,但幾乎從來都不是決定性的。 一個有啟發性的例子是美國內戰期間亞特蘭大和里士滿的焚燬,但這並沒有對南方的戰鬥能力或精神造成太大打擊。 另一個例子是拿破崙進軍俄羅斯; 在放火焚燒莫斯科並摧毀數十個俄羅斯城市後,拿破崙仍然被擊敗,因為最終他的軍隊被擊敗了。 面對關於轟炸的信念(這種信念的頂峰似乎是對廣島的摧毀),這些事實被有意地忽略了。 這些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軍備競賽和戰略氫彈的發展,戰略氫彈再次明確地旨在摧毀城市。 但所有這些發展都只是增加了意外破壞的風險。 如果我們認識到,對廣島的原子彈轟炸和對城市的普遍破壞在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乎沒有發揮作用,那麼我們認為我們對核力量的所有了解都會受到質疑。

“核武器對於威懾至關重要”。

傳統思維繼續認為,冷戰保持冷戰狀態是因為核武器。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 但它沒有意識到的是,戰爭有多少次威脅要變成熱戰。 現在解密的檔案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證明了可能很容易導致核戰爭的險情。 古巴導彈危機只是核武器如何使現狀不穩定的最著名的例子。

導彈危機實際上是傳統威懾思維存在漏洞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肯尼迪封鎖古巴的決定通常被譽為溫和升級的一個例子,而危機本身的解決通常被認為是強硬外交如何阻止戰爭的光輝典範。 但沃德採取了相反的策略; 他說,蘇聯人已經明確表示,任何針對古巴的行動都將引發戰爭。 鑑於衝突的性質,幾乎所有人都明白,在這種情況下,戰爭可能意味著核戰爭。 然而,肯尼迪選擇封鎖古巴,因此威懾似乎對沒有奏效。 隨之而來的一系列事件使世界比我們想象的更接近核毀滅。 正如我們現在所知,古巴有 150 多件核武器,這些武器本可以覆蓋美國東部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區,並導致數千萬美國人喪生。 隨後的第二次打擊將對蘇聯造成更大的破壞,更不用說對鄰國造成更大的破壞了。 此外,還有一些相對較小的事件也是險情。 其中包括美國空軍對水下蘇聯潛艇進行的深水佈雷,這幾乎導致一名潛艇指揮官發射核魚雷; 正是一位名叫瓦西里·阿爾希波夫的危機無名英雄阻止了發射。 沃德引用的其他例子包括一架美國偵察機誤入蘇聯領空,以及隨後美蘇戰鬥機緊急起飛。

人們可以為險情清單新增其他幾個例子; 後來的一個例子將是 1983 年的“優秀射手”演習,該演習引起了蘇聯的深刻焦慮和近乎偏執。 事實是,威懾總是被吹捧為反對核戰爭風險的最終論據,但有許多例子表明,政治領導人無視威懾,決定升級並挑釁對方。 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威懾最終似乎奏效了,但往往只是險勝。 除此之外,核國家開發的龐大核指揮和控制中心網路和協議都是由易犯錯誤的人類操作的; 它們是複雜系統的例子,容易發生所謂的“正常事故”。 冷戰期間也不乏例子表明,由於誤判、誤解或偏執,低階技術人員和軍官本可能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 事實是,這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其自身的生命; 它們超出了人類完全控制的能力,因為人類的弱點和缺陷也有其自身的生命。

未來

核武器通常被比作白象。 更好的比喻可能是巨型霸王龍; 人們可能會想象在極端情況下使用這種生物,但總的來說,它只是一種過度敏感且極具破壞性的生物,其力量正等待著釋放到世界上。 擁有這種野獸不再值得其所謂的益處,尤其是當這些益處大多隻是被感知到的,並且是從大小為 1 的樣本中推斷出來的。

然而,我們繼續培育這種生物。 在削減兩個冷戰超級大國的核武庫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其他國家已經開始彌補差距,並繼續追求他們認為核武器賦予他們的形象和地位——而不是實際的戰鬥能力。 美國目前擁有約 5000 件武器,其中包括 1700 件戰略武器,其中許多武器仍處於高度戒備狀態。 這仍然是遠遠過度的。 一百件左右,尤其是在潛艇上,對於威懾來說已經綽綽有餘。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問題是用於維護和升級美國核武庫的支出; 一些估計表明,這項支出的數字為 500 億美元。 事實上,美國現在在核武器上的支出比冷戰時期還要多。 在經濟仍在衰退且基本服務不斷受到威脅的時期,這種對本質上是冷戰遺物的支出應該是不可接受的。 此外,在布什政府執政期間,關於“精確”彈藥(如所謂的“魯棒型核鑽地彈”(RNEP))的新提案威脅要降低戰術核武器的使用門檻; 詳細分析表明,這種武器的放射性塵埃和其他風險遠遠超過了它們的適度用途。 更重要的是,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專家們就指出,技術和計算能力現在已經提高到一定程度,使得常規精確武器幾乎可以完成曾經為核武器設想的所有工作; 特別是美國現在擁有足夠的常規火力來保護自己,並透過大規模報復來壓制幾乎任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事實是,即使從技術角度來看,核武器作為一種軍事政策工具現在也幾乎完全過時了。 但是,除非那些仍然生活在冷戰時代的國會中狂熱和偏執的政客受到約束,否則大幅削減維護核武庫的開支似乎是不可能的。

幸運的是,現在又出現了要求消除這些過時武器的呼聲。 恐怖分子可能使用核武器的風險需要全新的戰略,並且無助於證明新的和有抱負的核國家增長和維護現有戰略武庫是合理的。 最近最引人注目的發展是資深政策制定者和核武器專家亨利·基辛格、威廉·佩裡、山姆·納恩、喬治·舒爾茨和西德尼·德雷爾提出了一項兩黨提案,他們呼籲廢除這些戰爭武器。 有些人會認為這個計劃是白日夢,但如果我們不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核戰爭的看法,就不會取得任何成就。 有許多實際的建議可以阻止武器和材料的擴散,包括國際聯盟對反應堆燃料的仔細核算、確保所有鈾和鈽庫存的安全,以及將武器級鈾摻混成反應堆級材料,這是 90 年代透過“百萬噸換兆瓦”計劃啟動的一項富有遠見的政策。 對我來說,關於核歷史最令人心酸和著迷的事實之一是,瞄準美國城市的蘇聯洲際彈道導彈的材料現在為美國核電供應了大約一半的電力。

最終,正如沃德和其他人指出的那樣,除非我們將核武器宣佈為賤民,否則它們不會消失。 在我們使這些破壞性工具從根本上失去吸引力,並開始至少將它們視為過時的恐龍(其技術用途現在已完全過時),充其量將它們視為不道德且在政治上毫無用處的工具(擁有它們會玷汙其所有者並導致國際譴責和反對)之前,任何技術補救措施都不會導致各國放棄它們。 這是威爾遜談到的另一個迷思,即核武器將永遠存在,因為它們“無法被重新發明”。 但正如威爾遜令人信服地論證的那樣,技術不會因為無法被重新發明而消失,它們消失僅僅是因為它們不再有用。 一個類比是香菸,香菸一度被視為身份象徵和社交潤滑劑,但其風險現在已將其變成充其量是滋擾的東西。 這種策略在過去奏效了,在未來也應該奏效。 只有當技術從純粹的技術角度以及道德和政治角度來看都變得沒有吸引力時,我們才能取得進展。 但關鍵是對該技術在其構想期間所扮演的角色進行現實的評估。 就核武器而言,這種神話般的評估是由廣島造成的。 現在是我們打破這個迷思的時候了。

更新: 看起來這篇文章已經被 Salon.com 轉載,並在那裡引發了很多評論。 這些評論和這裡的一些評論都指向一個我應該在我的文章中解決的問題(一篇帖子中只能塞進這麼多內容); 如果原子彈對於日本投降並不重要,那麼為什麼天皇在他的演講中明確提到了它?

作者實際上對天皇的公告進行了深思熟慮的分析,我可能應該在評論中注意到他的分析。 他將該公告解釋為一種挽回面子的手段,使日本人可以將戰敗歸咎於一種革命性的新武器,而不是他們自己發動的戰爭、他們對人民撒謊以及他們對戰俘的殘酷待遇。 這將使他們從世界上獲得更多同情。 此外,這將使美國人沉浸在原子彈的光輝之中。 我同意這種解釋。

但另一個主要觀點是,即使天皇確實認為原子彈在結束戰爭中發揮了作用,但許多其他日本高階官員並不這麼認為。 因此,關於原子彈不是日本投降的壓倒性和一致認可的原因的普遍論點仍然成立。

Ashutosh Jogalekar is a chemist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 He is fascinated by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by the interaction of science with public sentiments and policy. He blogs at The Curious Wavefunction and can be reached at curiouswavefunction@gmail.com.

More by Ashutosh Jogaleka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