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紐約時報》上有一篇由艾琳·波拉克撰寫的關於科學領域女性缺失的優秀文章,非常值得您花時間閱讀。波拉克本人曾經是耶魯大學一位陷入困境的物理專業學生,因此她對這些問題非常瞭解。她以自己的經歷為跳板,探討了三位耶魯大學的女教授,她們談論了自己在職業生涯中面臨的障礙。其中一位是喬·漢德爾斯曼,她進行了一項相當著名的研究,研究物件是當教職員工遇到來自男性和女性的簡歷時,他們的反應有何不同,除了性別之外,這些簡歷都是相同的。該研究表明,在諸如空間、資金和薪水等基本要素方面,女性申請人通常會處於劣勢。
文章的一個重要啟示是,總人數不是唯一的問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它們可能是一個障眼法。更高的數字並不一定意味著更低的入門和晉升障礙。這篇文章真正關注了波拉克認為導致科學領域女性缺失的兩個因素。一個是自尊。很明顯,女性在男性同齡人、父母和整個社會手中所受到的待遇——既有微妙的也有時是公然的——會導致她們自尊心低下,對自己在科學領域取得成功的能力缺乏自信。這從童年就開始了,男孩被鼓勵玩樂高積木,而女孩則被教導打扮洋娃娃。許多接受採訪的女性——包括波拉克本人——都表示,她們在大學裡的教授沒有鼓勵她們去讀研究生院,即使她們的表現和班上的男生一樣好。這種缺乏自尊的感覺會導致“冒名頂替綜合症”,即感覺自己的成功完全是不應得的,並非基於自己的能力。冒名頂替綜合症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理所當然地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和會議,這當然也是許多女性的感受。
另一個問題也是眾所周知的,那就是文化刻板印象的延續,例如在《生活大爆炸》中表現的那樣。即使在今天,許多女性仍然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被她們的父母和同齡人勸阻不要學習,特別是硬科學,因為這些科學“是為書呆子和失敗者準備的”。我不認為這個問題僅限於女孩——書呆子男孩也應該難以融入社會——但對女孩來說肯定更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認為文章中最有趣的部分之一是關於不同文化和國家對科學領域女性的看法如何不同。一般來說,美國和亞洲男性似乎對女性的美麗和智慧作為共存的品質存在問題。歐洲男性似乎持更漠不關心的態度。耶魯大學物理系主任梅格·厄裡回憶了她的經歷
“厄裡告訴我,在她以前工作過的太空望遠鏡研究所,來自義大利和法國的女性“穿著非常得體,美國人會稱之為暴露。你會看到一個穿著短裙和漁網襪的法國女人;這對她們來說很正常。這些國家的男人似乎能夠將某人的性身份與她的科學身份分開。美國男人似乎無法欣賞一個女人既是女人又是科學家;只能二者選其一。”
這實際上對我來說似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大多數女性都關心男性對她們的看法,就像大多數男性關心女性對她們的看法一樣。如果一個女人認為男人總是會認為她的智慧和外貌是相互排斥的屬性,她會感到更大的壓力,需要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男人必須有意識地改變這種態度。順便說一下,這種不必要的美麗和智慧之間的選擇可能會導致科學家中偶爾出現的不修邊幅的樣子,這在刻板的描繪和電視節目中有所體現;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可能已經做出了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對女性在學術界的歧視已經持續了數百年,因此即使現在制定了有利於她們進入物理等領域的政策,也要過幾年才能開花結果。我總是對普林斯頓大學的天文學系直到1975年才招收第一位女學生感到驚訝。如果你想了解即使是非常聰明的女性在科學領域有多麼艱難,你應該閱讀莎倫·伯奇·麥格雷恩關於著名女科學家的研究,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像格特魯德·埃利恩、埃米·諾特和格蒂·科裡這樣成就卓著的女性,即使在發表了開創性的研究之後,也必須屈居於她們成就較低的男性同行之下。喬斯林·貝爾·伯內爾的例子是眾所周知的。貝爾在為她的導師安東尼·休伊什工作時發現了第一顆脈衝星。理想情況下,她應該分享休伊什的諾貝爾獎,但她沒有,即使有第三位獲獎者的位置。貝爾發現的有趣旁白是關於傑出且有爭議的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他公開支援貝爾並譴責諾貝爾獎只頒發給休伊什。1983年,霍伊爾的同事威廉·福勒因霍伊爾做出重大貢獻的觀點而獲得諾貝爾獎;福勒本人也表示驚訝霍伊爾沒有分享這一榮譽,而且再次有第三位獲獎者的位置。雖然很難確定,但人們不禁會懷疑,霍伊爾是否因其對貝爾的支援和對該獎項的批評而受到諾貝爾委員會的懲罰。因此,不僅女性,甚至支援科學領域女性的男性也會發現自己受到正式和非正式的斥責。
科學領域女性的缺乏幾乎可以肯定是高等教育機構的政策和環境的函式。正如文章所指出的,許多研究表明,女孩在高中和大學的數學和科學方面與男孩一樣出色。然而,在大學階段,似乎存在微妙和不微妙的暗示,阻止女性攻讀研究生,導致眾所周知的“漏洞百出的管道”。根據文章,男性同齡人和男性教授似乎都是罪魁禍首,有時甚至是無意的。因此,很明顯,簡單的解決方案——在學術界擁有更多的女性榜樣——肯定會極大地幫助提高女性在科學領域高層的信心和機會。在這種背景下,像丹妮卡·麥凱拉和麗莎·蘭道爾這樣的女科學家和教育家所做的工作非常值得稱讚。
雖然文章沒有涉及這一點,但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與物理、數學或計算機科學相比,生物學中女性人數不成比例的問題。雖然許多人認為這是能力差異的問題,但我認為解釋要簡單得多。長期以來,生物學被物理學和數學領域的男性——他們那個時代的主導科學——視為“軟”科學。因此,儘管我沒有資料支援這一點,但我懷疑即使原因不正確,生物學一開始對女性的准入門檻較低,因此女性更多。這導致了今天仍然持續的積極反饋效應,頂尖大學的女性生物學家鼓勵其他年輕女性主修該學科。這意味著物理和工程領域有相同數量的女性可能會達到同樣的效果。化學可能介於兩者之間。
幾年前,我參加一個天體物理學會議時,人數的重要性在個人層面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體物理學是一個傳統上以男性為主的領域,事實上,參加會議和發表演講的人中有90%是男性。在為期兩天的時間裡,在男性進行了大約15次演講之後,一位來自知名研究機構的女性演講者登臺。她既聰明又漂亮,她的研究也和其他演講者描述的研究一樣有趣。令我震驚的是,隨著演講的進行,我發現自己用細齒梳分析著她的言辭、舉止和演講內容。我發現自己對她的評判和批評比對同等男性演講者更加苛刻。這讓人更加震驚,因為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公正、不偏不倚的人,我的父親和母親都是成就斐然的大學教授。
這裡發生了什麼?當我想到幾個月前參加的另一次會議——這次是關於生物化學的——時,簡單的解釋就出現了。這次會議的與會者和演講者中至少有 50% 是女性。在那次會議上,沒有一位女演講者在我身上產生同樣的過度批判行為。我意識到,人數上的簡單差異正在對認知產生重大影響。僅僅是習慣於在不同領域有女性存在,就改變了我對她們的看法,我不認為這對其他男性會有什麼不同。天體物理學領域缺乏女性並不能成為我態度的藉口,但這教會了我更加警惕,並認識到在科學領域擁有更多女性榜樣的重要性。那時我決定,如果我有一個女兒,我會嘗試讓她對物理或數學感興趣。事實是,數量很重要,而像波拉克這樣的文章為如何改進數量提供了有用的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