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應該讓科學界坐下來認真思考一下。來自華盛頓大學、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和 MediCC! 公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 1977 年以來的撤稿論文,並調查了撤稿的原因。作者重點關注生命科學領域的論文。他們發現,在 2047 篇撤稿論文中,約 67% 的撤稿是由於純粹的不當行為造成的;只有約 21% 可以追溯到錯誤和誠實的失誤。不當行為可以分為三種形式——徹頭徹尾的欺詐、剽竊和重複發表。另一個壞訊息是,在這三種形式中,欺詐對撤稿的貢獻最大,剽竊和重複發表緊隨其後。
這項研究令人不安,不僅因為它揭露了大量的不當行為,還因為它觀察到的各種趨勢,以及它難以發現的東西。作者考察了諸如撤稿時間、撤稿論文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以及論文的地理分佈等引數。在每個類別中,它都發現了一些發人深省的東西。
該研究發現的第一件事是,欺詐行為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被發現。在許多情況下,撤稿論文仍然可以被查閱和引用。這不僅未能阻止撤稿誤導其他研究人員,而且令人沮喪地意味著,正如作者自己承認的那樣,該研究可能低估了撤稿的數量。至少在少數情況下,科學家似乎在論文中發現了有價值的東西,儘管論文已被撤稿,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會這樣。同樣不明確的是,撤稿資訊含糊不清的情況,給人以錯誤而非不當行為的印象。問題在於,撤稿宣告通常由論文的原始作者釋出,他們可以理解地不願提供任何欺詐的暗示。因此,一篇特定研究的撤稿宣告稱,“結果來自實驗,這些實驗被發現存在方法執行和資料分析方面的缺陷”。這份宣告沒有說明的是——後來由獨立的研究誠信辦公室調查證實——“缺陷”實際上是操縱和故意捏造的結果。因此,撤稿宣告可能明顯地隱藏了不當行為的證據,而且似乎期刊並非總是在必要時更正或修改原始宣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對撤稿論文的地理來源的分析也相當有趣,因為這似乎是按不當行為的性質劃分的。美國、德國、中國和日本佔欺詐或疑似欺詐案例的 75%。相反,中國和印度在剽竊和重複發表中佔很大比例。為什麼會這樣,我們需要分析的下一步;按影響因子分析撤稿。作者發現,欺詐是《科學》和《自然》等高影響力期刊中撤稿的最大原因,而剽竊和重複發表是低影響力期刊中撤稿的原因。這可能與地理趨勢一致,因為與印度或中國相比,美國、德國和日本在更高影響力的期刊上發表論文。
可悲的是,也許並不令人意外,這也是少數害群之馬給整個領域帶來壞名聲的案例。過去幾年關於科學的爭議中,充斥著同一作者或同一實驗室發表的多篇論文的殘骸。正如作者發現的那樣,少數作者對多篇撤稿論文負責,並且幾乎所有來自同一作者的多篇撤稿論文都可以追溯到徹頭徹尾的欺詐,而不是剽竊或重複發表。論文中的一個表格列出了臭名昭著的撤稿者,從臭名昭著的疫苗否定論者 安德魯·韋克菲爾德 到 阿尼爾·波蒂,這位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多篇論文中偽造資料,然後聘請了一位“形象顧問”來製作個人經過修飾的網站,其中包含誤導性資訊。這些人的論文被引用了令人沮喪的次數,而這項研究無法衡量的一個因素是,它們在被撤稿之前,對其他研究人員的誠實工作造成的巨大負面影響。
作者還考察了撤稿時間和撤稿文章的引用頻率,並發現了希望和失望。多年來,撤稿時間普遍呈現逐漸延長的趨勢,這與影響因子無關。至於引用頻率,雖然許多撤稿文章立即停止被引用,但也有些文章出於各種原因繼續被引用,原因從撤稿宣告缺乏透明度到研究人員仍然在論文中發現一些有價值的東西。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一切?期刊和資助機構有責任審查論文和資助申請,並發現欺詐行為,這顯而易見,但問題更深層次。與任何大規模流行的科學問題一樣,這個問題更多地反映了科學文化,而不是論文中的技術細節,儘管技術細節也很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所有這些論文都來自生物或醫學領域。這些領域通常嘗試分析和呈現複雜的、多因素的資料,這些資料帶有像摩天大樓一樣高的誤差線。即使是誠實的、未被撤稿的工作,在這些領域也很難被重複。人們只需要看看關於 SIRT 抑制劑、熱量限制和壽命延長的 近期爭議,就能體會到生物學研究有多麼混亂。在像生物學這樣混亂的領域,很容易編造東西,並在通常涉及多種技術和實驗的大量資料中,在這裡和那裡移動一些 Western blots 的泳道。由於其巨大的和日益增長的複雜性,生物醫學研究很可能將繼續招致欺詐。此外,與熱量限制等領域中潛在的重要結果相關的金錢利益、名譽和知名度是巨大的,這導致了更多的欺詐和一廂情願的機會。
然而,對生物醫學研究的強調不應使我們忽視期刊指出的更大問題;普遍存在的“不發表就出局”和“爭取資助”的文化,這種文化通常將研究視為零和博弈。科學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變成了一項高風險的競爭性業務。研究人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激烈地競爭資金、資源、資助和宣傳。競爭現在已經擴充套件到國際舞臺,某些國家的研究人員認為,在跨大陸的競爭對手面前得分是一件關係到愛國主義自豪感的事情。在某些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將鉅額資金分配給他們珍視的科學鬥士,以將自己 catapult 成頂級科學強國。不言而喻,這些壓力不會對阻止研究人員調整一些實驗引數、在圖表中新增一個數據點起到任何作用;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讓他們的論文發表在高影響力的期刊上,確保終身教職、獎勵和名譽。
但可悲的是,這種文化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存在。我們能做些什麼來遏制其最糟糕的過度行為?該論文指出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解決方案,例如研究誠信辦公室和關於倫理和資料呈現的常規課程。發展中國家很少有與這些措施對應的機構,各國政府需要認真對待這個問題。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期刊編輯和審稿人需要從他們職業生涯的第一天起就被教授誠實研究的價值和方法。他們還需要被教授檢測欺詐和剽竊的方法,技術和用於檢測重複和可能的操縱的軟體在一定程度上使這項任務變得更容易。作者還建議建立一個科學不端行為的中央資料庫。值得注意的是,撤稿觀察 以其自身的方式出色地發揮了這一作用。最後,該研究指出了期刊的巨大責任,但不幸的是,並非所有期刊都在履行這一責任。如上所述,許多期刊仍然釋出含糊不清的撤稿宣告,沒有暗示撤稿的原因。一些期刊仍然在其網站上保留撤稿論文。如果期刊不告訴我們撤稿,撤稿將繼續被低估。期刊在這方面可以提供的一項非常有價值的服務是,儘可能多地開放獲取論文,或者至少允許對大多數可能指出可疑資料的論文進行評論。
但最終,該研究詢問我們所有人——科學家、編輯、教育工作者、讀者和普通大眾——可以做些什麼來阻止這種日益增長的科學欺詐浪潮。《撤稿觀察》只是我們為保持所有人誠實而共同努力的一個例子。在過去幾年中,部落格等線上資源清楚地表明,它們可以站在發現和報告欺詐行為的最前沿。在過去幾年中,至少有一些撤稿是首先在部落格上討論的論文。非常明顯的是,博主和記者通常甚至在官方來源之前就能嗅探出可疑的論文。官方來源需要關注這些第一響應者,並根據他們的分析和建議採取行動。快速而廣泛地傳播毫無價值的科學成果,也有望對那些受到欺詐和操縱誘惑的科學家起到威懾作用。讓我們希望,成千上萬目光銳利的同行組成的完全匿名的陪審團,將把任何欺詐的邀請扼殺在萌芽狀態。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欺詐的存在讓我們所有人保持警惕;用傑斐遜的話來說,也許最好是“科學誠實之樹不時地被作惡者和同行評議治安者的言論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