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是什麼造就了諾貝爾獎得主? 有幾種被提出的因素:毅力? 好運? 優秀的導師和學生? 這裡有一個我做夢都想不到的可能因素:巧克力消費量。 巧克力消費量與一個國家產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密切相關。
至少一篇論文是這樣聲稱的,該論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醫學研究期刊之一。 我不得不說,當我讀到這項研究時,我發現它很奇怪,幾個小時費力而困惑的思考並沒有消除這種感覺。 這項研究本身很有趣,而且相當簡短,我認為它讀起來很有意思; 我一直在思考的是,為什麼這篇論文構成嚴肅的研究,以及為什麼它會被髮表在一家多年來發表了一些我們時代最權威的醫學發現的期刊上。
這篇論文首先假設——完全合理——獲得諾貝爾獎肯定與認知能力有關。 然後,它繼續描述了黃烷醇——在巧克力、綠茶和紅酒等食物中發現的有機分子——與認知能力之間的聯絡。 現在我還沒有閱讀關於黃烷醇和認知能力的文獻,但我確信黃烷醇本身不可能對改善認知效果負責,特別是當它們是大腦功能受到膳食和環境因素複雜影響的混合物的一部分時。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假設這是真的; 黃烷醇確實是認知功能的一個強指標。 作者基本上從這個想法跳到了一個令人懷疑且坦率地說很奇怪的問題,即巧克力消費量是否有可能解釋獲得諾貝爾獎的能力。 然而,從純粹科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假設是可檢驗的,因此作者決定簡單地繪製出1900-2011年不同國家每千萬人中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人數與這些國家的巧克力消費量。 巧克力消費量的資料來自Caobisco和Chocosuisse,僅涵蓋四年,且均在2002年之後。 僅憑這一事實就使得任何此類比較都至少是可疑的; 當兩個變數從如此截然不同的樣本空間中抽樣時,你如何比較它們? 那麼其他含有黃烷醇的化合物呢? 為什麼不也考慮紅酒或綠茶呢?
無論如何,巧克力消費量與諾貝爾獎數量的圖表顯示出 0.79 的強相關性。 瑞典是一個異常值(作者認為這可能是諾貝爾委員會“愛國偏見”的結果); 去除瑞典後,相關性提高到 0.86。 上圖展示了該圖表的全部內容。
人們對此作何感想? 嗯,我之前說過,如果科學演繹的三條規則被刻在世界上每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大門上,其中一條應該是“相關性並不意味著因果關係”。 將兩者混淆可能會讓你相信,例如,鸛送子。 現在作者認識到這一點,但令我感到困惑的是,他沒有嘗試剖析其他可能的促成因素。 事實上,在文章的結尾,他承認了這些因素的存在,然後繼續駁斥它們,他說:“國家與國家之間社會經濟地位的差異以及地理和氣候因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它們不足以完全解釋觀察到的密切相關性。”
一定作用? 嗯,我不知道該說什麼。 或者實際上,我知道。 對這種相關性最可能的解釋是它是由第三個因素引起的。 我們可以幾乎肯定,對於像“認知功能”這樣的變數,它無疑取決於數千種環境和遺傳因素,將會存在幾個相互依賴的因素,這些因素既與認知功能相關,又導致認知功能,實際上也相互導致。 還有成千上萬的因素與認知功能相關,但並不導致認知功能。 巧克力消費量將是這個潛在因素複雜宇宙中的一個小點,而且它肯定不是我會想到的明顯的因素。
還有哪些其他因素可能與諾貝爾獎獲得者人數有關? 我認為該圖表提供了一個強烈的暗示,我再次感到驚訝的是作者沒有推測這一點。 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在圖表右側名列前茅,眾所周知,它們在人類發展指數 (HDI) 和人均收入方面都名列前茅。 難道更高的巧克力消費量僅僅意味著更富裕和更優質的生活方式嗎? 簡單來說,吃更多巧克力的人可能生活得更好(甚至可能更快樂?)。 更富裕意味著更好的高等教育、研究機會,甚至可能是諾貝爾獎。 我仍然認為這組社會經濟因素不能直接與諾貝爾獎聯絡起來,但我真的認為它比巧克力及其黃烷醇更有可能與諾貝爾獎相關。 其他問題困擾著我焦頭爛額的腦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那些悲慘的歲月裡,當這個國家培養出所有那些物理學諾貝爾獎獲得者時,德國的巧克力消費量非常高嗎? 瑞士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高比例反映了其在戰爭期間的中立、相對和平的地位,而不是瑞士巧克力的健康益處嗎?
我必須坦率地承認,這是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見過的最奇怪、最離奇的論文之一。 正如我之前所說,假設本身並非不科學,但方法論和結論充其量是簡單化的,該系統的複雜性和其他可能的促成因素幾乎沒有被承認,而且總的來說,這篇論文根本不是我期望出現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的東西。 這真的是嚴肅的研究嗎? 這是否有可能是一個類似於 1931 年絕對零度論文的惡搞? 我感到暈頭轉向。 我想是時候吃幾塊瑞士三角巧克力來提高我的認知功能了(作者本人報告說他每天都吃瑞士蓮的黑巧克力)。
注:感謝 Nick Terrett 指出這篇論文並進行有益的討論。